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華財富
產業(yè)智庫服務平臺

七禾網首頁 >> 產業(yè)&金融精選

橋水:美國步入衰落,中國正迅速崛起

最新高手視頻! 七禾網 時間:2020-05-27 09:27:42 來源:天風晨曦交易視點 作者:達里奧

橋水基金CEO達里奧先生在5月22日發(fā)布在linkedin的文章《The Big Cycles Over The Last 500 years》是ChangingWorld Order系列的最新更新,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闡述。


正如人類的生命周期一般持續(xù)80年(上下)且沒有兩個完全相同但大多數(shù)是相似的一樣,帝國也有一個類似的生命周期,并且它有自己的典型模式。


例如,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在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們在父母的指導下,在學校學習,直到我們18-24歲,然后我們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我們工作,成為父母,并照顧那些想要成功的人。我們一直這樣做,直到55-65歲,那時我們進入第三階段,我們不再承擔義務,最終死亡。


很容易就能知道人們處于什么階段,因為有明顯的標記。人們知道識別自己所處的階段并且基于此來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是明智的。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國家。圖中顯示了主要階段。這是我在上一章分享的超級簡化的典型大周期。


圖1  帝國興衰的典型大周期


簡言之,在一套新的規(guī)則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之后,通常會有一個和平和繁榮的時期。隨著人們習慣了如此,他們越來越多地押注繁榮將持續(xù)下去,他們也越來越多地借錢并用以支出,這最終導致了泡沫。隨著繁榮程度的提升,貧富差距也在擴大。


最終,債務泡沫破裂,導致印刷貨幣和信用以及內部沖突的增加,導致某種形式的財富再分配的革命,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暴力的。


通常,在周期的后期,贏得上次經濟和地緣政治戰(zhàn)爭的領先帝國相對于繁榮時期崛起的競爭對手來說,實力已經沒有那么強大,在糟糕的經濟條件和大國之間的分歧下,通常會有某種戰(zhàn)爭。


在債務之外,革命和戰(zhàn)爭導致經濟、國內和世界秩序的崩潰,并帶來新的贏家和輸家。然后,贏家聚集在一起,創(chuàng)造新的國內和世界秩序。


這是歷史上反復發(fā)生的事情。圖表中的線條代表了過去500年11個最強大帝國的相對實力。在下面的圖表中,你可以看到美國和中國所處的周期位置。


正如你所看到的,美國現(xiàn)在是最強大的帝國,它正處于相對的衰落中,中國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沒有其他大國與之能比。


圖2  對大帝國相對地位的粗略估計


因為上圖有點繁雜,簡單起見,下圖只顯示幾個最強大貨幣儲備帝國的實力曲線(基于八種實力的測量方法得到的平均值,本章將更仔細的探討)。


圖3  主要帝國相對地位的粗略估計


下圖提供了一個更簡化的視圖。如圖所示,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大國,你可以看到它們的每一個大周期,你可以看到它們的力量正在接近,此時,一種或另一種類型的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風險大于領先大國在周期中較早的時候。


需要說明的是,我一開始并沒有試圖提出一個觀點,然后去尋找支持它的數(shù)據(jù);在我的職業(yè)中,這樣做是行不通的,因為只有準確才有回報。


我只是簡單地收集了反映實力的幾種數(shù)據(jù),并把它們合成單一指數(shù),從而得出了這些結果。我懷疑,如果你自己做了這個練習,選擇任何你想要的數(shù)據(jù),你會看到一個類似的圖片,我也懷疑,如果你關注這些事情,我在這里給你展示的東西對你來說是真實的。


出于這些原因,我懷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幫助你恰當?shù)乜创覀兯幍奈恢?。重申一下,我并不是在談論未來。我會在本書的最后一章談論未來。所有我想做的是讓你了解最新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明確這些周期是如何在過去工作,提醒你需要密切注意的標記,并且?guī)椭憧吹街饕獓宜诘闹芷谖恢?,以及未來可能會是什么模樣?/p>


圖4  過去四個世紀儲備貨幣帝國的變遷


下圖來自第1章,大國的實力曲線是通過八項實力指標——教育、創(chuàng)新和技術、競爭力、軍事、貿易、產出、金融中心和儲備地位——來合成的。下圖顯示了這些實力指標平均水平的曲線,其中最近的三個儲備國家(美國、英國和荷蘭)貢獻了的大部分權重。[1]


圖5  不同因素的典型上升下降周期


正如在第一章中所解釋的,簡而言之,這些優(yōu)點和缺點是相互強化的。


從邏輯上講,教育,競爭力,經濟產出,世界貿易份額等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導致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或劣勢。它們的變動次序廣泛地反映了導致帝國興衰的過程。


例如,教育質量一直是其他實力的長期領先指標,而儲備貨幣地位一直是長期滯后指標。


這是因為良好的教育在大多數(shù)領域都能帶來優(yōu)勢,包括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最通用的貨幣。


這種通用的貨幣,就像世界上的通用語言一樣,傾向于保留下來,因為使用通用貨幣的習慣持續(xù)的時間要長于促使它成為通用貨幣的實力所持續(xù)的時間。


我們現(xiàn)在將更仔細地研究細節(jié),從這些大周期在過去500年中的表現(xiàn)開始,然后看看荷蘭和大英帝國的衰落,這樣,你便可以看到這些事情是如何發(fā)展的。


1

荷蘭帝國與荷蘭盾的興衰


在1500至1600年期間,西班牙帝國是“西方”世界中最杰出的經濟帝國,而明朝統(tǒng)治下的中華帝國是“東方”世界中最強大的帝國,甚至比西班牙帝國更強大(見圖2中的綠色虛線和紅色實線)。西班牙人通過在世界各地奪取船只和軍事力量來獲得財富,他們奪取了大片地區(qū)的控制權(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3%),并奪取了貴重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銀,金銀是當時的貨幣。正如大帝國相對地位的圖表(圖3)中橙色線所示,隨著西班牙權力的減弱,荷蘭人獲得了權力。當時西班牙控制了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荷蘭的小區(qū)域。當荷蘭人在1581年變得足夠強大時,他們推翻了西班牙人,然后從1625年左右到1780年,他們超過西班牙和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國。荷蘭帝國在1650年左右達到巔峰,當時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是偉大的全球化時期之一,因為可以乘船去世界上繁榮的各地獲取財富。荷蘭人擁有強大的造船業(yè)和經濟體制,在使用船只、金錢獎賞和軍事力量方面領先他人,這讓他們建立了帝國。荷蘭(正如我們現(xiàn)在所叫的)在大約100年里保持了最強的力量。為什么會這樣?


荷蘭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非常有創(chuàng)造力——事實上,他們在17世紀達到巔峰時,想出了世界上25%的主要發(fā)明。其中,兩項最重要的發(fā)明是:1)獨一無二的優(yōu)良船只,可以把他們帶到世界各地,他們憑借從歐洲所有戰(zhàn)斗中獲得的軍事技能,在世界各地收集大量財富,2)推動了這些努力的資本主義。


荷蘭人不僅在資源配置上遵循資本主義的方法,他們還發(fā)明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指的是公共債務和股票市場。當然生產以前就存在,但那不是資本主義,當然貿易以前就存在,但那不是資本主義,當然私有制以前就存在,但那不是資本主義。我所說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指大量的人集體借錢,在努力賺錢中購買所有權的能力。當荷蘭人1602年創(chuàng)造了第一家上市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當他們建立了第一個運轉良好的貸款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可以更容易地創(chuàng)造債務,他們創(chuàng)造了資本主義。


他們還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種儲備貨幣。荷蘭盾是除金銀以外的第一個“世界儲備貨幣”,因為荷蘭是第一個擴張到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并使其貨幣被廣泛接受的帝國。在這些特質和優(yōu)勢的推動下,荷蘭帝國相對地位持續(xù)上升,直到1700年左右,英國人開始強勁發(fā)展。


荷蘭的眾多投資市場創(chuàng)新及其在創(chuàng)造利潤方面的成功吸引了投資者,使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荷蘭政府將資金引導到各種企業(yè)的債務和一些股權投資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在這個繁榮時期,其他國家實力也在攀升。隨著其他國家變得更具競爭力,荷蘭帝國變得成本更高,更不具競爭力,它發(fā)現(xiàn)維持其帝國的利潤更低,更具挑戰(zhàn)性。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在經濟上和軍事上以第一章所述的經典方式變得更加強大。在它們成為明顯的競爭對手之前,它們在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前的8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有軍事伙伴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因為他們在同一市場上相遇。荷蘭和英國在經濟問題上有很多沖突。例如,英國人制定了一項法律,規(guī)定只有英國船只可以運送英國進口的貨物,這損害了荷蘭船運公司。荷蘭船運公司的大單生意是將他人的貨物運往英國。英國扣押了荷蘭船只,并壯大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通常,在宣布全面戰(zhàn)爭之前,當兩國力量相近時,大約有十年的經濟,技術,地緣政治和資本對抗,并試探和恐嚇對方。當時,英國人利用軍事發(fā)明建立了更多的海軍力量,他們持續(xù)提高相對經濟實力。


正如上面帝國相對地位圖表(圖3)所示,大約在1750年,英國人擁有比荷蘭人更強大的力量,特別是在經濟和軍事上,這既是因為英國人(和法國人)變得更強大,也是因為荷蘭人變得更弱。正如經典周期(圖1)所展示的,荷蘭a)負債增加;b)在財富問題上發(fā)生了大量的內部斗爭(在各州/省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以及力量之間)[2];同時c)軍事力量減弱——因此荷蘭人的弱勢和分裂,使他們容易受到沖擊。


正如典型周期(圖1)所示的那樣,崛起的大國在戰(zhàn)爭中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主導大國,來檢驗他們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英國人通過損害荷蘭與其他國家的航運業(yè)務來損害荷蘭的經濟。英國人攻擊荷蘭人。其他競爭國家,尤其是法國,以此為契機從荷蘭搶到航運業(yè)務。這場被稱為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從1780年持續(xù)到1784年。英國人在財政上和軍事上都輕而易舉地勝利了。這使荷蘭人破產,導致荷蘭債務和股票、荷蘭盾和荷蘭帝國崩潰。在下一節(jié)中,我們將仔細研究這一崩潰。


當時,在18世紀末,歐洲內部各種聯(lián)盟的國家之間發(fā)生了許多戰(zhàn)斗。雖然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戰(zhàn)斗,但它們幾乎總是這樣,我關注這些戰(zhàn)斗的唯一原因是我只關注主導大國,而這兩個是主導大國。英國打敗荷蘭后,大不列顛及其盟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繼續(xù)與拿破侖領導的法國人作戰(zhàn)。


最后,在法國大革命開始以來,大約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頻繁戰(zhàn)斗之后,英國及其盟友在1815年獲勝。


2

大英帝國和英鎊的興衰


作為戰(zhàn)后的典型事件,戰(zhàn)勝國(尤其是英國、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會聚一堂,就新的世界秩序達成一致。這次會議被稱為維也納會議。在《巴黎條約》中,戰(zhàn)勝國重新設計了債務、貨幣和地緣政治體系,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開端。這為英國長達100年的“帝國世紀”奠定了基礎。在這一世紀,英國成為了無與倫比的世界強國,英鎊成為世界主導貨幣,世界繁榮昌盛。


典型地,在戰(zhàn)爭時期之后,有一段很長的和平與繁榮期——在這里是100年——因為沒有哪個國家想要挑戰(zhàn)具有主導地位的世界大國,并顛覆運轉得如此良好的世界秩序。


當然,在這100年的繁榮期里,存在著糟糕的經濟時期,即我們所說的經濟衰退,也即過去所稱的恐慌(例如,1825年的英國“恐慌”,1837年和1873年美國的“恐慌”),也存在軍事沖突(例如, 俄羅斯與以西方歐洲列強為盟友的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但它們不足以改變這是一個以英國為首的非常繁榮、和平的時期的世界格局。


像在他們之前的荷蘭人一樣,英國人遵循資本主義制度來激勵和資助人們進行集體工作,并將這些商業(yè)活動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以開拓全球的機會,從而變得極其富有和強大。例如,英國東印度公司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支配地位的公司,而且其軍事力量大約是英國政府常備軍事力量的兩倍。這種方法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極其強大,也使英國人民非常富有。


同期,大約在1760年,英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制造物品和致富的方式,同時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這便是由機器生產,尤其是由蒸汽機所推動的工業(yè)革命。因此,這個國民受到良好教育的相對較小的國家,通過將發(fā)明、資本主義、大型船舶和其他技術結合在一起而走向全球,并通過強大的軍隊建立了在接下來的100年內占據(jù)世界主導地位的大英帝國。


倫敦自然而然地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資本市場中心,并繼續(xù)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


在這100年和平繁榮期的后期,1870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出現(xiàn)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明涌現(xiàn),經濟持續(xù)繁榮。在此期間,人類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技術進步,這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使那些開發(fā)并擁有技術的人變得富有。


這個時期對于英國來說就像200年前的荷蘭人的“荷蘭黃金時代”,因為它通過八種主要方式提升了國力——出色的教育,新發(fā)明和技術,更強的競爭力,更高的產出和貿易,更強大的軍事和金融中心以及更廣泛使用的儲備貨幣。


同時,利用這段相對和平與繁榮的時期,其他幾個國家通過廣闊的殖民地變得更加富裕和強大。在這一階段,其他國家照搬英國的技術和方法實現(xiàn)繁榮,并因此產生巨大的貧富差距。


例如,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鋼鐵生產技術、汽車的發(fā)展、電力的發(fā)展及其應用,比如電力在通信上的應用就包括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電話和托馬斯·愛迪生的白熾燈和留聲機。正是在這個時候,美國成長為一個世界強國。這些國家變得非常富有,國內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這一時期在美國被稱為“鍍金時代”,在法國被稱為“美好時代”,在英國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與通常情況下的領先大國一樣,英國在相對實力下降的同時變得更加放縱,并開始過度借貸。


隨著其他國家變得更具競爭力,大英帝國的維護成本變得更高,利潤也更低。最重要的是,如第一章所述,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變得更加強大。如上面的帝國地位圖表(圖3)所示,1900年前后,盡管英國保持了更強的軍事實力、貿易和儲備貨幣地位,但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已成為一個與其可比的強國,并繼續(xù)獲得相對實力。


從1900年到1914年,由于巨大的財富差距,第一,關于國家內部如何分配財富的爭論越來越多;第二,歐洲國家之間存在著更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沖突和可比性。國際沖突形成聯(lián)盟,最終導致戰(zhàn)爭,這在當時是很典型的。


在戰(zhàn)爭之前,沖突和聯(lián)盟建立在金錢和權力的考慮之上。例如,典型的沖突力量試圖切斷敵人獲取金錢和信貸的途徑,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拒絕讓俄羅斯在柏林出售其債券,這導致它們在巴黎出售,從而鞏固了法俄同盟。俄國的貧富差距導致它在1917年陷入革命并退出了戰(zhàn)爭,這是另一個關于爭奪財富和權力的戲劇性故事,我在本書的第二部分進行了探討。


類似于英國和荷蘭之間的出于經濟動機的航運沖突,德國在戰(zhàn)爭的頭幾年擊沉了五艘駛往英國的商船,這又讓美國卷入了戰(zhàn)爭。坦率地說,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局勢的復雜性令人難以置信,歷史學家們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辯論,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世界各地的各個國家因全球化而卷入這場戰(zhàn)爭,因此,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從1914年持續(xù)到1918年,估計造成850萬士兵和1300萬平民喪生。戰(zhàn)爭結束時,西班牙流感爆發(fā),兩年內造成約2000至5000萬人死亡。所以1914-1920是一個糟糕的時期。


3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利堅帝國及美元的崛起


正如戰(zhàn)后的典型情況那樣,戰(zhàn)勝國(一戰(zhàn)是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意大利)開會制定新的世界秩序。這次會議被稱為巴黎和會,于1919年初舉行,歷時六個月,以《凡爾賽條約》簽訂作為結束。在該條約中,劃分了戰(zhàn)敗國的領土(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并將其置于戰(zhàn)勝國的控制之下,而戰(zhàn)敗國則背上巨額負債,用黃金來償還獲勝國家的戰(zhàn)爭費用。


美國這時被公認是領導大國,因此在塑造新的世界秩序中發(fā)揮了作用。實際上,“新世界秩序”一詞的出現(xiàn)是參照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愿景,即各國如何通過全球治理體系(國際聯(lián)盟)來追求其集體利益,這一愿景很快就失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選擇繼續(xù)保持孤立主義,而英國繼續(xù)擴張并監(jiān)督其全球殖民帝國。戰(zhàn)后的貨幣體系在不斷變化。盡管大多數(shù)國家都在努力恢復黃金的可兌換性,但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大幅貶值和通貨膨脹之后,貨幣對黃金的穩(wěn)定才得以實現(xiàn)。


德國巨額的外債負擔為下述情況奠定了基礎:


1)1920年至1923年期間,德國經歷了戰(zhàn)后的通脹型衰退,并消滅了債務,隨后德國開啟強勁的經濟和軍事復蘇;

2)其他地方十年的和平與繁榮,這就是“咆哮的20年代”。


在此期間,美國也遵循經典資本主義方法進行資源分配,紐約成為比肩倫敦的金融中心,將債務和投資嫁接到各種業(yè)務中去。


其他國家變得更具競爭力和繁榮,并越來越多地挑戰(zhàn)主導大國。最重要的是,德國,日本和美國以第1章所述的經典方式在經濟和軍事上變得更強大。但是,美國是孤立主義者,不是大殖民帝國,因此基本上脫離了正在出現(xiàn)的沖突。


如上述帝國地位圖表(圖3)所示,盡管英國仍保持強勢,但在一戰(zhàn)與二戰(zhàn)期間,德國和日本相對于英國都積攢了力量。


典型地,1920年代積累的債務和貧富差距導致了1929年的債務泡沫破滅,進而導致經濟蕭條,貨幣印刷,貨幣貶值和1930年代有關財富和權力的內外部沖突。例如,雖然在美國和英國財富和政治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但是資本主義和民主主義得以維持,而在德國,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則沒有得到維持。俄羅斯扮演了重要的外圍角色,我就不深究了。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弱勢,支離破碎的國家,并受到日益崛起的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日本的控制。長話短說,日本人和德國人在1930年代初至中期開始擴大領土,這導致了1930年代末期直至1945年結束的歐洲和亞洲戰(zhàn)爭。


通常,在宣布全面戰(zhàn)爭之前,大約有十年的經濟,技術,地緣政治和資本戰(zhàn)爭,在這一期間雙方力量接近,試探并嘗試恐嚇其他大國。雖然1939年和1941年歐洲和太平洋戰(zhàn)爭正式開始,但是實際上戰(zhàn)爭是在此之前大約10年開始的,最初的有限經濟沖突逐漸發(fā)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隨著德國和日本成為更具擴張性的經濟和軍事強國,它們在資源和對領土的影響方面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競爭日益激烈。


這引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明了新技術的國家贏得勝利(核彈,最重要的但只是新發(fā)明的武器之一)。在軍事沖突中超過2000萬人直接死亡,而總死亡人數(shù)更高。因此,1930-45年是蕭條和戰(zhàn)爭時期,是一個可怕的時期。


4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利堅帝國及美元的崛起


正如戰(zhàn)后的典型情況那樣,戰(zhàn)勝國(以美國,英國和蘇聯(lián)為核心)開會提出新的世界秩序。布雷頓森林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是最值得關注的會議,同時還舉行了其他幾次會議,這些會議塑造了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包括劃分世界,重新定義國家和地區(qū)影響力,以及建立新的貨幣和信用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被分為美國控制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和蘇聯(lián)控制的共產主義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德國被分割,美國,英國和法國控制了西德,蘇聯(lián)控制了東德。


日本處于美國的控制之下,而中國又回到了內戰(zhàn)狀態(tài),內戰(zhàn)主要是關于如何分配財富,這是在共產主義者和資本家(即國民黨)之間進行的。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選擇相對孤立主義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承擔了主要的領導角色,它承擔了大部分經濟,地緣政治和軍事責任。


美國遵循資本主義制度。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的新貨幣體系是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大多數(shù)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超過40個國家采用了該體系。


當時美國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而且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強大得多,因此這種貨幣體系運作得最好,且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至于不屬于該體系的其他國家(最重要的是俄羅斯和那些被并入蘇聯(lián)的國家以及蘇聯(lián)控制的國家),它們的基礎薄弱得多,最終走向崩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敗國背負沉重債務不同的是,在美國控制下的國家包括戰(zhàn)敗國都通過馬歇爾計劃從美國那里獲得了大量的財政援助。


同時,戰(zhàn)敗國家的貨幣和債務被抹去,那些持有它們的國家失去了所有的財富。大不列顛由于戰(zhàn)爭中的借貸而負債累累,并且面臨著殖民時代的逐漸終結,這導致維持帝國變得不經濟,最終瓦解。


在二戰(zhàn)后的這個時期,美國及其盟國和受其影響的國家在資源分配上遵循了經典的資本主義民主方法。紐約作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蓬勃發(fā)展,一個新的債務和資本市場周期開始了。這造成了迄今為止一個相對和平與繁榮的75年。


作為周期中和平和繁榮階段的典型,1950-1970年期間出現(xiàn)了生產性債務增長和股票市場發(fā)展,這對于為早期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資金至關重要。這最終導致了太多的債務要為戰(zhàn)爭和國內需求提供資金,這就是所謂的“槍炮和黃油”。


越南戰(zhàn)爭和“反貧困戰(zhàn)爭”發(fā)生在美國。其他國家也變得過度負債,英國負債過度,導致貨幣貶值,最重要的是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盡管英國和意大利等國的貨幣在此之前已經貶值)。


然后在1971年,當美國銀行里很明顯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滿足黃金的索取權力時,美國違反了它的承諾,把黃金兌換變?yōu)榧垘胖Ц叮@結束了類型二的黃金支持的貨幣體系,世界轉向了一個法定的貨幣體系。正如典型周期(圖1)所展示的那樣,這種法定貨幣體系最初導致了一波巨額美元和債務創(chuàng)造,導致了一波巨大的通脹浪潮,一直持續(xù)到1980年至1982年,并導致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低迷。緊接著是另外三波債務融資的投機、泡沫和蕭條——1)1982年和2000年的貨幣和信貸擴引發(fā)了導致2000-01年衰退的互聯(lián)網泡沫,2)2002-07年的貨幣和信貸擴張產生了導致2008年大衰退的房地產泡沫,3)2009-19年貨幣和信貸擴張導致了COVID-19經濟衰退之前的投資泡沫。


每一個周期都將債務和非債務義務(如養(yǎng)老金和醫(yī)療保險)提高到越來越高的水平,導致戰(zhàn)后盟國儲備貨幣的中央銀行將利率推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并印刷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貨幣。同樣經典的是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在國家內部擴大,這在經濟衰退期間加劇了內部沖突。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處境。


在這一繁榮的戰(zhàn)后時期,許多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與主導大國的競爭更加激烈。蘇聯(lián)/俄羅斯最初采取的是共產主義的資源分配方式,中國和其他一些小國也是如此。這些國家中沒有一個在采取這種做法后變得有競爭力。


但是,蘇聯(lián)確實發(fā)展了核武器,使之成為軍事威脅,其他一些國家也在逐步發(fā)展核武器。這些武器從未使用過,因為使用它們會產生雙方均被毀滅的后果。由于經濟上的失敗,蘇聯(lián)/俄羅斯無法同時在a)帝國,b)經濟和c)軍事面對美國總統(tǒng)羅納德·里根(RonaldReagan)的軍備競賽。結果蘇聯(lián)在1991年解體,拋棄了共產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其貨幣/信貸/經濟體系的崩潰對其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都是災難性的。在1980-95年期間,大多數(shù)共產主義國家放棄了傳統(tǒng)的共產主義,世界進入了全球化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繁榮時期。


在中國,1976年毛澤東的逝世導致鄧小平在經濟政策上的轉變,將資本主義的要素包括大企業(yè)的私有制、債務和股票市場的發(fā)展、偉大的技術和商業(yè)創(chuàng)新,甚至還有億萬富翁資本家隊伍的繁盛引入中國,但這些依舊在共產黨的嚴格管制之下。


由于這一轉變以及世界同時向更大程度的全球化轉變,中國在大多數(shù)方面都變得更加強大。例如,自1984年我開始訪問中國以來,中國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人均實際收入增加了24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超過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技術領先的競爭對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外匯儲備且比第2名大一倍、新興世界最大的放貸者/投資者、第二大軍事強國以及美國的地緣政治對手。并且,中國實力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


與此同時,由于先進的信息/數(shù)據(jù)管理和人工智能補充人類智力,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發(fā)明時期,美國和中國領先。如第一章開頭所示,人類的適應性和創(chuàng)造性已被證明是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進步的最大力量。此外,由于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富裕和富有技能,如果人們能夠共同努力,把整個蛋糕做得盡可能大,并把它分好,就有巨大的能力讓世界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美好。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處境。


正如你所看到的,這三個大國的興衰都遵循了第一章所述的經典劇本以及本章開頭概括的簡化模型,盡管每一次都有其獨特之處。


現(xiàn)在讓我們更仔細地看一下這些案例,尤其是衰落的案例。


更近距離的觀察近500年來主導帝國的興衰


1

荷蘭帝國和荷蘭盾


在我們談到荷蘭帝國和荷蘭盾的崩潰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興衰的整個曲線。雖然我之前向您展示了荷蘭帝國的綜合實力指數(shù),但下圖顯示了八種實力的分項曲線,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導致荷蘭從1575年開始興盛到1780年開始衰落。從中,你可以看到興衰背后的故事。


圖6  荷蘭綜合實力驅動因素指數(shù)


在1581年宣布獨立后,荷蘭人與西班牙人進行抗衡并建立了一個全球貿易帝國,該帝國主要通過第一家大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負責全球三分之一的貿易。如上圖所示,憑借強大的教育背景,荷蘭人在許多領域進行了創(chuàng)新。他們在17世紀初期創(chuàng)造了大約25%的全球發(fā)明,[4] 其中最重要的是造船業(yè),這大大提高了荷蘭的競爭力及其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在這些船只和為這些探險提供金錢的資本的推動下,荷蘭人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商,在世界貿易中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額。[5]  隨著船只周游世界,荷蘭人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來捍衛(wèi)它們及其貿易路線。


荷蘭人因為貿易上的成功而變得富有。其人均收入上升至大多數(shù)歐洲其他主要大國的兩倍以上。[6] 他們在教育上投入了更多。識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從新世界到亞洲的帝國,并建立了第一個大型證券交易所,同時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荷蘭盾成為第一個全球儲備貨幣,在所有的國際貿易中占三分之一以上。[7] 基于這些原因,在1500和1600年代后期,荷蘭人成為了全球經濟和文化強國。他們憑著僅一二百萬人做到了這些。以下是他們?yōu)榻⒉⒕S護自己的帝國所進行的戰(zhàn)爭的簡要摘要。如圖所示,這些都是關于金錢和權力的。


八十年戰(zhàn)爭(1566-1648):這是荷蘭對西班牙(那個時期最強大的帝國之一)的起義,最終帶來了荷蘭的獨立。新教荷蘭人想要擺脫西班牙的天主教統(tǒng)治,并最終設法成為事實上的獨立者。在1609年至1621年之間,兩國?;?。最終,荷蘭人在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一起簽署的《明斯特和約》中被西班牙承認為獨立國家,從而結束了八十年戰(zhàn)爭和三十年戰(zhàn)爭。[8]


第一次英荷戰(zhàn)爭(1652-1654):這是一場由貿易引發(fā)的戰(zhàn)爭。更具體地講,更具體地說,為了保護英國在北美的經濟地位,并破壞與英國競爭的荷蘭貿易,英國議會于1651年通過了第一部航行法,該法令強制其美國殖民地的所有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來運輸,這在兩國之間引起了敵對。[9]


荷蘭-瑞典戰(zhàn)爭(1657–1660):這場戰(zhàn)爭的中心是荷蘭人希望在高利潤的波羅的海貿易路線上維持較低的通行費。這一情形在瑞典向荷蘭盟國丹麥宣戰(zhàn)時受到了威脅。荷蘭人擊敗了瑞典人,并維持了對其有利的貿易協(xié)定。[10]


第二次英荷戰(zhàn)爭(1665年至1667年):英格蘭和荷蘭再次為另一起貿易爭端而戰(zhàn),這場貿易爭端又以荷蘭的勝利告終。[11]


法荷戰(zhàn)爭(1672-1678)和第三次英荷戰(zhàn)爭(1672-1674):這也是一場由貿易引起的戰(zhàn)爭。它一方面發(fā)生在法國和英國之間,另一方面發(fā)生在荷蘭(被稱為聯(lián)合?。袷チ_馬帝國和西班牙之間。[12] 荷蘭人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法國征服荷蘭的計劃,并迫使法國降低了對荷貿易的部分關稅,[13]但是這場戰(zhàn)爭比以前的沖突更為昂貴,增加了荷蘭的債務負擔,并帶來了財政上的沖擊。


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1780-1784年):這場戰(zhàn)爭是在荷蘭人和迅速強大的英國人之間進行的,其中一部分是英國為了報復荷蘭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對美國的支持。戰(zhàn)爭以荷蘭人的重大失敗而告終,戰(zhàn)爭和最終和平的代價加速了荷蘭盾作為儲備貨幣的終結。[14]


下圖顯示了關鍵戰(zhàn)爭時期荷蘭的實力指數(shù)。


圖7  荷蘭相對其他強國的地位(估計)


如圖所示,荷蘭衰落的種子在17世紀后期種下,它們開始失去競爭力,并在全球范圍內過度擴張,試圖支撐一個成本高昂而不是盈利的帝國。下降的競爭力損害他們的貿易收入同時,增加的償債負擔也壓迫著他們。


海外業(yè)務收入也發(fā)生了下降。富裕的荷蘭人將現(xiàn)金轉移到國外,以從荷蘭的投資中抽身并轉向英國的投資,其因強勁的收益增長和更高的收益率更具吸引力。[15]


盡管債務負擔在17世紀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一直在增長,[16]荷蘭盾仍然是世界公認的儲備貨幣,這僅因為荷蘭盾的功能和對它的信仰。[17]


(如前所述,儲備貨幣的地位的變動通常滯后于其他導致帝國興衰的關鍵因素的衰退。)如上第一張圖表的黑線所示(指定了貨幣用作儲備的程度)在荷蘭帝國開始衰落之后,荷蘭盾仍被廣泛用作全球儲備貨幣,直到開始于1780年并于1784年結束的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之前。


[18]  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崛起的英國人和衰落的荷蘭人之間一直醞釀的沖突在荷蘭人與殖民地進行武器交易后升級了。[19]


為了報復,英國人對加勒比海的荷蘭人進行沉重打擊,并最終控制了東印度群島和西印度群島的荷蘭領土。[20]戰(zhàn)爭導致荷蘭人需承擔大量開支來重建其破舊的海軍:荷蘭東印度公司損失了一半的船只[21]并無法使用其主要貿易路線,同時要從阿姆斯特丹銀行大量借錢維持生計。戰(zhàn)爭迫使荷蘭人積累了更多的債務。[22]


荷蘭人輸?shù)袅藨?zhàn)爭的主要原因是,他們?yōu)榱藝鴥鹊拈_銷而對軍事力量缺乏投資,使得海軍變得比英國的海軍弱得多。[23]換句話說,他們試圖用儲備貨幣同時為槍支和黃油買單,盡管擁有領先地位的儲備貨幣和有很強的借貸能力,但并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保持軍事實力,并且在財政和軍事兩個方面都被實力較強的英國人擊敗。


最重要的是,這場戰(zhàn)爭摧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負債表。[24]盡管這些由于其競爭力衰退已經在下降,但英國在荷蘭海岸和荷蘭東印度群島的封鎖導致的貿易崩潰,使其加速陷入了流動性危機。[25]


如下所示,它在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并開始從阿姆斯特丹銀行大舉借款,因為它對荷蘭政府來說具有系統(tǒng)重要性。


圖8  荷蘭東印度公司資產負債表(%GDP)[26]


如下圖所示,荷蘭東印度公司實際上是具有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公司,它在1780年開始承受損失,在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期間損失慘重。


圖9   荷蘭東印度公司利潤&損失(荷蘭盾,百萬)


由于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儲戶意識到該銀行正在“借出”剛印刷的荷蘭盾以拯救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出現(xiàn)了擠兌現(xiàn)象。[27] 隨著投資者撤資,借貸需求上升,黃金變得比紙幣更受青睞,于是那些擁有紙幣的人在阿姆斯特丹銀行將其兌換成黃金,但是顯然黃金的存量并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在這場戰(zhàn)爭中,很明顯荷蘭人會承擔損失,儲戶預期銀行會印刷更多荷蘭盾,并使貨幣貶值,因此銀行和荷蘭盾的擠兌加速了。[28]


由于貨幣(荷蘭盾)是和貴金屬掛鉤的,隨著貨幣供應增加,投資者也清楚的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他們傾向于將貨幣換成黃金和白銀,所以黃金和白銀的需求比例上升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阿姆斯特丹銀行耗盡其持有的貴金屬。貨幣供應持續(xù)飆升,然而貨幣需求卻下降了。


圖10  阿姆斯特丹銀行股權價值(%GDP)


因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對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在荷蘭金融體系尚有未償還債務,因此它太重要了,不能倒閉,阿姆斯特丹銀行別無選擇,只能開始“借出”大量新發(fā)的荷蘭盾給公司。


在戰(zhàn)爭期間,政策制定者還利用銀行給政府放貸。[29]  下圖顯示了在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期間,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貸款激增(注:戰(zhàn)爭開始時大約有2000萬荷蘭盾未償還)。[30]


圖11  阿姆斯特丹銀行未償還貸款(荷蘭盾,百萬)[31]


利率上升,且阿姆斯特丹銀行不得不使貨幣貶值,這降低了其貨幣具有儲藏價值的可信度。[32] 在危機的這一刻,該銀行多年來發(fā)行的硬通貨“紙幣”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能夠兌現(xiàn)的數(shù)量,這導致了經典的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擠兌,從而導致了荷蘭盾的崩潰。[33] 最后英鎊取代荷蘭盾,成為主要的儲備貨幣。


正如我在第1章關于帝國興衰的簡要總結以及第2章對貨幣,信貸和債務運作的描述,發(fā)生在荷蘭的事情是十分典型的。在貨幣,信貸和債務周期方面,阿姆斯特丹銀行從第1種貨幣體系演變成第2種貨幣體系。一開始銀行以1:1(金屬:紙幣)的比例發(fā)行紙幣,這提供了一種更加便捷的硬通貨形式。相對于硬通貨而言,貨幣索償權隨后得以提高,從而逐漸演變?yōu)榈?種貨幣體系。在這種貨幣體系中,紙幣雖然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但似乎也獲得和硬通貨(硬幣)一樣的價值。這種貨幣體系的轉換通常發(fā)生在存在經濟壓力和軍事沖突時期。但貨幣體系的轉換是有風險的,因為貨幣體系的轉換會降低對貨幣的信任度并增加類似銀行擠兌的風險。


盡管我們不會深入探討戰(zhàn)爭的具體細節(jié),但在此期間決策者采取的措施導致了荷蘭金融實力受損,因為當權力發(fā)生明顯轉移,失敗的國家/地區(qū)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狀況不佳時,這些措施就是非常典型的,因此值得拿來探討。這段時光最后以英鎊取代荷蘭盾為世界儲備貨幣,倫敦超越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作為結束。


在接近兩個世紀的時間里,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存款(即持有的短期債務)一直是可靠的儲藏財富的方式,現(xiàn)在存款開始大幅折價被兌換成荷蘭盾硬幣(由黃金和白銀制成)。[34]  銀行利用其持有的其他國家債務(即其外匯儲備)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自己的貨幣以保證存款的價值,但它缺乏足夠的外匯儲備來支撐荷蘭盾不貶值。[35]


儲戶都想變現(xiàn)自己的存款,而不是僅僅持有阿姆斯特丹銀行能夠兌現(xiàn)的承諾,因此該銀行的存款從1780年3月的1700萬荷蘭盾暴跌至1783年1月的300,000盾。[36]


阿姆斯特丹銀行的貨幣耗盡,標志著荷蘭帝國和荷蘭盾作為儲備貨幣時代的終結。1791年,銀行由阿姆斯特丹市接管,[37] 。1795年,法國革命政府推翻了荷蘭共和國,并建立了附屬國。[38]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96年被收歸國有,其股票變得一文不值,公司執(zhí)照也于1799年到期。[39]


下圖顯示了荷蘭盾與英鎊/黃金之間的匯率;顯然,該銀行不再具有任何信譽,并且該貨幣不再是儲藏財富的良好手段,投資者便逃向其他資產和貨幣。[40]


圖12  荷蘭盾匯率與阿姆斯特丹銀行準備金率[41]


下圖顯示了從不同年份開始投資者持有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的回報。與大多數(shù)泡沫公司一樣,它開始時運作良好,擁有不錯的基本面,即使當基本面開始變差,也還是吸引了很多的投資者,但是它負債開始不斷增加,直到惡化的基本面和過重的債務負擔使公司破產。


圖13  荷蘭東印度公司初始年度總回報


通常,隨著主導帝國勢力的衰退和新興帝國勢力的崛起,衰退帝國的投資收益率相對于新興帝國投資收益率會有所下降。例如,如下圖所示,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投資收益遠遠超過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投資收益,同時相對于英國政府債券的投資收益,投資荷蘭政府債券的收益是可怕的。以上幾乎反映了這兩個國家的所有投資。


圖14  英國和荷蘭股票、國債價格表現(xiàn)【42】


注:上方圖表展示了荷蘭國債價格走勢,1672年由幾次戰(zhàn)爭引發(fā)價格下跌,隨后1675年在戰(zhàn)爭結束后價格恢復,但陷入光榮革命再次引發(fā)下跌,1725年-1750年間由于一系列的對法戰(zhàn)爭中的失利引起價格大幅下跌,最后一輪的下跌發(fā)生在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以及被法國侵略時期。


2

大英帝國和英鎊


我們在了解英帝國和英鎊崩塌前,先快速回顧一下其崛起和衰落的過程。在此之前,我曾向您展示過英帝國綜合實力指數(shù),下圖展示了組成綜合實力指數(shù)的八個分項指標,圖中展示了這些指標如何從1700年附近開始上升和1900年早期拐頭向下的過程。透過這張圖,您可以了解到這些指標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背后的故事。


圖15  英國綜合實力驅動因素指數(shù)


伴隨著競爭力、教育和創(chuàng)新/科技(典型的象征實力提升的先行指標)指標穩(wěn)步走強,大英帝國于1600年之前開始崛起。如前所述,在1700年代的后期,英國的軍事力量愈加卓越,并在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中打敗當時主導世界經濟和擁有儲備貨幣的競爭對手,并且成功的戰(zhàn)勝了其它的歐洲競爭對手,如在與法國的數(shù)次沖突中取得勝利,并于1800年代早期的拿破侖戰(zhàn)爭的勝利中站上巔峰。


自此,大英帝國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并在此過程中變得極其富有。英國在19世紀巔峰時期,其僅占世界人口比重2.5%的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占全球20%的收入和控制超過全球40%的出口貿易。


經濟力量與軍事實力齊頭并進,并伴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全世界的征服,英國變?yōu)樘柗Q“日不落帝國”的強大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英國控制著全球超過20%的土地面積和25%的人口。隨之而來的是,首都倫敦開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鎊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19世紀末,在其他實力指標開始下降、美國和德國等強大對手崛起之后,英鎊的儲備地位一直很好地保持著,這是很典型的。如上圖所示,1900年前后,隨著競爭對手的浮現(xiàn),幾乎所有衡量英國相對實力的指標均開始下滑。與此同時,貧富差距過大引發(fā)的內部矛盾開始顯露。


如您所知,盡管英國贏得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但是欠下了大量的債務,維持帝國的成本更高而非盈利更多,對手們也更具競爭力,而過大的貧富差距導致了黨派的隔閡。


由于我之前已經概述過191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期間所發(fā)生的事情,我將先行跳至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也就是我們所在的當今世界秩序的開端。我將主要關注英鎊是如何喪失其儲備貨幣地位的。


盡管美國早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就已經在軍事、經濟、政治和金融領域趕超英國,但英鎊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超過20年之后才被完全取代。


正如世界最廣為流傳的語言在國際事務往來中深度遍及難以被取代一樣,作為全球通用的儲備貨幣同樣適用于此。就英鎊而言,在1950年間,其它國家的央行仍舊儲備了相當份額的英鎊作為其儲備貨幣,直到1960年全球大約半數(shù)的國際貿易仍用英鎊結算。


但依然,在二戰(zhàn)結束伊始英鎊便開始逐漸失去其地位,因為聰明的資金能看到英國不斷增長的債務負擔,較低的盈余,并與美國的財政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通過戰(zhàn)爭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主國以及擁有非常強勁的資產負債表)。


英鎊地位的滑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分布在數(shù)年間發(fā)生的幾次重大的貶值事件中。在1946-47年,經過多番努力使英鎊與其它貨幣自由轉換的嘗試失敗后,1949年英鎊相較于美元大幅貶值近30%。盡管短期起到效果,但在之后的二十年中,英國下降的競爭力導致其國際收支持續(xù)緊張并在1967年達到頂峰,當時全球其它央行積極拋售英鎊儲備貨幣買進美元儲備貨幣。


在此期間,德國馬克開始崛起并取代英鎊的地位成為全球第二大儲備貨幣。如下圖所示。


圖16  英鎊地位與英鎊匯率


注:上圖左一1946-1949年間,英國去除資本管制時,發(fā)生英鎊轉換危機引發(fā)的英鎊第一次大幅貶值,并在1967年英國放棄保衛(wèi)與黃金掛鉤導致第二次大幅貶值。


在接下來的幾頁,我們將覆蓋衰落階段中的詳細細節(jié),首先是1947年和1949年自由轉換危機中的貶值,其次是在1950年到1960早年間,英鎊相與美元相對地位的逐漸演化,再者是發(fā)生在1967年的貿易收支危機和隨后的貶值。


1940年代常被稱作英鎊的“危機歲月”。[43]


戰(zhàn)爭使英國被迫向盟友和殖民地大量借款[44] ,而這些債務要求通過英鎊償還。這些債務融資為戰(zhàn)爭做出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貢獻。當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沒法通過忍受加稅和縮減政府支出的痛苦方式來償還債務,因此必須強制要求前殖民地不主動出售這些債務資產(比如,債券)。


同樣,二戰(zhàn)中英國開始嚴格控制外匯兌換。不論是購買美國的貨物還是美元金融資產,英鎊兌換美元均需要經過英格蘭銀行的授權(例如: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轉換受到限制)。


為了確保英鎊在戰(zhàn)后發(fā)揮國際儲備貨幣的作用,并為全球經濟向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過渡做好準備,必須恢復可兌換性。然而,由于美元已是當時國際貨幣的選擇,全球經濟經歷了嚴重的美元短缺。


事實上,當時所有的英鎊區(qū)國家(英國和邦聯(lián)體國家)由于被迫持有以英鎊計價的債券,只能通過出售貨物和服務以獲取英鎊的流入,并通過吸引美元投資來獲取所需要的美元貨幣。


英國經歷了嚴重的收支平衡問題,而這問題則來自于其較弱的外部競爭力,國內的能源危機以及大量戰(zhàn)爭債務侵蝕著英鎊作為財富保值貨幣的信心。


結果,在1947年重新恢復自由轉換的努力以徹底失敗告終,緊隨其后的是在1949年大幅貶值近30%,從而使其競爭力得到部分恢復。[45]


在這一時期,有人擔心過快地恢復自由兌換會導致英鎊貶值,因為儲蓄者和交易員突然紛紛轉為持有美元,并且以其來進行交易。然而,美國卻迫切地希望英國可以盡快恢復自由兌換,因為限制兌換正在減少美國的出口利潤和全球經濟的流動性。[46]


英國央行也急于取消資本管制以恢復英鎊作為全球貿易貨幣的角色、增加倫敦金融部門的收入和鼓勵國際投資者繼續(xù)以英鎊作為儲蓄貨幣[47]


(包括瑞典、瑞士和比利時在內的一些歐洲債權國政府因缺乏可兌換性而與英國發(fā)生了越來越多的沖突)。[48]根據(jù)戰(zhàn)后達成的一個協(xié)議,英國將迅速恢復自由兌換,美國將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的貸款[49](約占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


雖然貸款為應對英鎊可能出現(xiàn)的擠兌提供了一些緩沖,但并沒有改變全球經濟本質上的失衡。


當1947年7月實行部分可兌換時,英鎊受到了相當大的拋售壓力。由于英國和美國政府反對貶值(因為大家對20世紀30年代的競爭性貶值記憶猶新),[50] 英國和其他英鎊區(qū)的國家轉而采取緊縮政策并限制出售儲備貨幣以維持與美元掛鉤。


限制從美國進口 "奢侈品"、削減國防開支、縮減美元和黃金儲備且在英鎊經濟體之間達成協(xié)議不將其持有的儲備分散到美元上,[51] 1947年8月6日,英國首相克萊門特-阿特利發(fā)表了戲劇性的講話,呼吁人們再次發(fā)揚戰(zhàn)時犧牲精神來捍衛(wèi)英鎊。


"在1940年,我們被少數(shù)人的勇氣、技能和自我犧牲從致命的危險中解救出來。今天,我們又在為英國進行另一場戰(zhàn)斗。這場戰(zhàn)斗不能靠少數(shù)人的力量來贏。它需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努力。我相信,這種團結一致的努力將會到來,我們將再次取得勝利。"[52]


演講結束后,英鎊的擠兌速度立即加快。在接下來的五天里,英國不得不動用了1.75億的儲備來捍衛(wèi)英鎊匯率。[53]


到了8月底,英鎊的自由兌換被暫停,這讓美國和其他曾經通過買入英鎊資產并期待能夠迅速兌換成美元的國際投資者非常憤怒。比利時國家銀行行長甚至威脅要停止以英鎊進行交易并要求進行外交干預。[54]


英鎊的貶值在兩年后到來,因為英國和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都意識到英鎊無法以目前的匯率水平恢復自由兌換。英國的出口在全球市場上沒有足夠的競爭力來賺取支持英鎊匯率所需的外匯,外匯儲備正在減少,美國也不愿意繼續(xù)以低息貸款來支撐英鎊。


為了提高英國的競爭力、助力建立一個雙向貨幣市場及加速恢復自由兌換,雙方達成了英鎊對美元貶值的協(xié)議。[55]


1949年9月,英鎊對美元貶值30%。競爭力恢復,經常項目改善,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兌換性完全恢復,[56] 如下圖所示。


圖17  英鎊匯率與英國經常項目


貨幣的流出使英鎊債務貶值,但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致使其恐慌性拋售,特別是在考慮到英債的基本面仍然非常糟糕。


這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的英國資產是由美國政府持有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兌換性而愿意承受估值的沖擊,還有印度和澳大利亞等英聯(lián)邦地區(qū)的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貨幣因政治原因而與英鎊掛鉤。"[57]


這些英聯(lián)邦經濟體出于地緣政治的原因而支持英國的決定,并在其后將本國貨幣也對美元貶值,這就降低了貶值帶來的財富損失的顯性程度。


盡管如此,戰(zhàn)后的直接經歷還是讓有識之士清楚地認識到,英鎊變得更加脆弱,并且無法再像二戰(zhàn)前那樣在國際上發(fā)揮同樣作用。


盡管貶值在短期內帶來了幫助,但英鎊在此后的20年中將面臨經常性的國際收支緊張。


這讓國際政策制定者非常擔憂,他們擔心英鎊價值的崩潰或儲備迅速從英鎊轉向美元,可能會對新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造成極大損害(特別是考慮到冷戰(zhàn)的背景和對共產主義的擔憂)。因此,他們做出很多安排試圖支撐英鎊并保有其作為國際流動性來源的作用。


這些安排包括雙邊協(xié)議(1961-64年),主要構建了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將通過國際清算銀行向各國提供支持,包括向英國提供多項貸款及國際清算銀行集團協(xié)議1(1966-71年),向英國提供掉期貸款以抵銷未來英鎊儲備可能下跌所帶來的壓力。[58]


除了這些更廣泛的努力外,英國作為英鎊區(qū)的首領,規(guī)定英鎊區(qū)內的所有貿易將繼續(xù)以英鎊進行,并且所有貨幣將繼續(xù)與英鎊掛鉤。由于這些經濟體必須維持與英鎊的掛鉤,因此它們在其他經濟體停止這么做后還持續(xù)以英鎊累積外匯儲備(例如,澳洲在1965年時仍有90%的儲備是以英鎊為單位)。[59]


在英國發(fā)放的外國貸款也幾乎全部為英鎊地區(qū)。所有這一切的結果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對英國的最佳理解就是其是區(qū)域經濟強國及英鎊是區(qū)域儲備貨幣。[60]


然而,所有這一切舉措并沒有解決英國欠債過多和缺乏競爭力的問題,所以它沒有賺到足夠的錢來償還債務和支付進口品所需的費用。重新安排本質上只是為了抵擋不斷變化的潮流而產生的徒勞的權宜之計。他們在1949年到1967年間幫助英鎊保持了穩(wěn)定。然而,英鎊在1967年就需要再次貶值。


隨著美元開始主導國際貿易結算(約5成),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各國央行以英鎊形式持有的外匯儲備的平均比例已降至20%左右,但是許多新興經濟體和英鎊區(qū)國家的央行依然將外匯儲備的50%以英鎊形式持有,并且使用英鎊作為英鎊區(qū)國家雙邊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


在經歷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系列英鎊貶值之后,這一現(xiàn)象最終被徹底終結。同解決諸多其他收支平衡危機類似,英國政策制定者嘗試了許多方法維持英鎊同美元掛鉤,其中包括降低儲備支出、提高利率以及資本管制。


但是這些舉措最終都沒有達到效果。當英鎊兌美元匯率在1967年暴跌14%后,許多英鎊區(qū)國家的央行也在持有英鎊作為儲備金的政策上動搖了——除非英國政府能真正保證英鎊兌美元幣值的長期穩(wěn)定。


在整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即便英國經濟增長乏力,英國政府為了維持英鎊同美元掛鉤,依然減持了約一半的外匯儲備并且維持利率水平高于其他發(fā)達國家。


在1961年和1964年,英鎊面臨著很大的拋售壓力,這使得維持英鎊同美元掛鉤只能通過大幅提高利率,大幅提高外匯儲備拋售速度,以及從美國和國際清算銀行獲得短期信貸來實現(xiàn)。到1966年,英國政客戲謔地將維持英鎊同美元掛鉤的一系列政策稱為“英國人的越南戰(zhàn)爭”。[61]


在1967年,當英鎊再次面臨極大的拋售壓力時——此時其它發(fā)達國家開始提高利率;英國出口貿易出現(xiàn)衰退;同時還受到中東戰(zhàn)爭的影響[62]——英國政府最終選擇將英鎊兌美元幣值貶值14%。


圖18  英國經常賬戶、黃金儲備、短端利率與匯率


在大幅貶值后,作為曾經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受歡迎的儲備貨幣,各國央行對于英鎊的信心變得十分脆弱。這是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各國央行第一次主動拋售英鎊儲備(而不是簡單地減少新儲備中的英鎊),并且開始增持美元、德國馬克和日元。


從左下方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英鎊大幅度貶值后的兩年內,各國央行持有的英鎊儲備比例發(fā)生驟降。在這一時期,英國政府依然說服了大部分英鎊區(qū)國家不大規(guī)模拋售英鎊。在1968年的英鎊協(xié)議中,英鎊區(qū)成員國同意維持一個英鎊儲備持有比例的最低下限,只要英國政府可以保證,英鎊儲備的美元購買力至少能保持購入時的90%。


因此,盡管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種英鎊區(qū)國家繼續(xù)保持了較高比例的英鎊儲備,這僅僅是因為英國政府承諾了保證英鎊儲備的美元價值穩(wěn)定。因此,所有在1968年之后繼續(xù)持有大量英鎊儲備的國家,實際上都持有美元,而英國則承受著英鎊進一步貶值的風險。[63]


圖19  英鎊在央行儲備中的比例[64]


左圖注釋:在英鎊貶值后各國央行開始拋售英鎊儲備。英鎊在儲備中的占比驟降。右圖注釋:英鎊協(xié)議成員國承諾,只要英國政府保證以美元衡量的英鎊儲備價值的90%,成員國會繼續(xù)持有英鎊儲備。


在這一時期,美元也遇到了自己的收支平衡和貨幣問題。


[1] 我們通過對不同情況下的關鍵指標進行平均,來顯示這些指標與它們的歷史相關的地方。圖中顯示的值1表示該指標相對于歷史的峰值,0表示低谷。時間軸以年為單位顯示,0大致代表了這個國家在其鼎盛時期的時間(當時各指標的平均值處于峰值)。在本節(jié)的其余部分中,我們將更詳細地介紹經典模型的每個階段。雖然圖表顯示了產生全球儲備貨幣的國家,但我們也將大量參考中國,盡管它從未建立儲備貨幣,但它是幾個世紀以來的主要帝國。

[2] 一個很好的揭示了荷蘭愛國主義運動盛行的例子: EncyclopediaBritannica, The Patriot movement,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Netherlands/The-18th-century#ref414139

[3] 盡管大部分人認為美國崛起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它實際上是從這里開始的,并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持續(xù)。崛起的種子實際上早在19世紀就通過美國的教育、創(chuàng)新、競爭力和經濟產出自我強化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

[4] 根據(jù)內部模型粗略估計

[5] 根據(jù)內部模型粗略估計

[6] 根據(jù)內部模型粗略估計

[7] 在本文中,當談到“荷蘭盾”時,我們通常指的是阿姆斯特丹銀行使用的荷蘭盾鈔票,而不是實物硬幣(也稱為“荷蘭盾”)。

[8]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ighty Years’ War,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Eighty-Years-War

[9]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Anglo-Dutch Wars,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10] Israel, Dutch Primacy in World Trade, 1585-1740, 219

[1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Anglo-Dutch Wars,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1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Dutch War,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Dutch-War

[13] Israel,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1477-1806, 824-825

[14]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Anglo-Dutch Wars,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15] 在此期間,荷蘭的對外投資普遍增加。對英國資產的投資提供了很高的實際回報。例如,荷蘭人購買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票,倫敦金融城向荷蘭投資者出售定期年金(債券)。獲得進一步的描述, seeHart, Jonker, and van Zanden,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56-58.

[16] Hart, Jonker, and van Zanden,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Netherlands, 20-21

[17]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3

[18]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Anglo-Dutch Wars,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19]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Anglo-Dutch Wars,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20]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Anglo-Dutch Wars,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21]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455

[22]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126

[23]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685-686

[24]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455

[25]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455-456&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nglo-Dutch-Wars

[26]此圖表僅顯示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按國家/地區(qū)”報告的財務結果,例如荷蘭。它不包括其在亞洲業(yè)務的收入和債務的一部分,但包括其在亞洲取回并在歐洲銷售的商品的收入。

[27]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7

[28] 在這種情況下,“荷蘭盾”是指從阿姆斯特丹銀行拿到的貶值的銀行存款,而不是實物硬幣。For details on the run, see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Currency,” 16.

[29]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7-18

[30]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6

[31]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34

[32]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5-16

[33] 阿姆斯特丹銀行領先于時代,使用復式記賬法代替了真實的“紙幣”。See Quinn& Roberds, “The Bank of Amsterdam Through the Lens of MonetaryCompetition,” 2

[34]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9, 26

[35]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9-20

[36]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16

[37]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 Currency,” 24

[38]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685-686

[39]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Dutch-East-India-Company; also see de Vries &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463-464

[40] Historical data suggests that by 1795, bank deposits were trading ata -25% discount to actual coin. Quinn & Roberds, “Death of a ReserveCurrency,” 26.

[41] 注:為了全面反映阿姆斯特丹銀行儲戶可能的經濟狀況,我們假設,在銀行關門時,儲戶每人都得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仍存放在銀行金庫中的貴金屬(這大約是全額擔保金額的20%,也就是貶值幅度達80%)。

[42] Gelderblom& Jonker, "Exporing the Market for Government Bonds in the DutchRepublic (1600-1800)," 16

[43] For example, see Catherine Schenk, The Decline of Sterling:Managing the Retreat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1945–1992, 37 (hereafterreferred to as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44] See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39

[45] For an overview of the convertibility crisis and devaluation, see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68-80; Alec Cairncross & BarryEichengreen, Sterling in Decline: The Devaluations of 1931, 1949, and1967, 102-147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Cairncross & Eichengreen, Sterlingin Decline).

[46]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44

[47]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31

[48] Alex Cairncross, Years of Recovery: British Economic Policy1945-51, 124-126

[49]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63

[50]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48

[51]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62

[52] As quoted in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62-63

[53] Ibid

[54]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66-67

[55] For more detail, see Cairncross & Eichengreen, Sterling inDecline, 139-155

[56] See also Cairncross & Eichengreen, Sterling in Decline,151-155 for a discussion of other contributing factors

[57]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39, 46; for furtherdescription, see https://eh.net/encyclopedia/the-sterling-area/

[58]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些政策和其他協(xié)調政策, see CatherineSchenk, “The Retirement of Sterling as a Reserve Currency After 1945: Lessonsfor the US Dollar?”

[59] John Singleton & Catherine Schenk, “The Shift from Sterling tothe Dollar, 1965–76: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1162

[60] For more detail on the dynamics of the Sterling Area,see Catherine Schenk, Britain and the Sterling Area, 1994

[61] As quoted by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156

[62]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174

[63] For fuller coverage of this, see Schenk, Decline of Sterling, 273-315

[64] Data fromSchenk, "The Retirement of Sterling as a Reserve Currency After 1945:Lessons for the US Dollar?," 25

責任編輯:李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lián)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聯(lián)系我們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劉健偉/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李賀/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果圓/王婷
電話: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員:唐正璐/李燁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沈良宏觀

七禾調研

價值投資君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七禾網APP蘋果

七禾網投顧平臺

傅海棠自媒體

沈良自媒體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

認證聯(lián)盟

技術支持 本網法律顧問 曲峰律師 余楓梧律師 廣告合作 關于我們 鄭重聲明 業(yè)務公告

中期協(xié)“期媒投教聯(lián)盟”成員 、 中期協(xié)“金融科技委員會”委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