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提到:對A股整體最有效的指標,是流動性指標,尤其是流入股市的流動性指標。而對A股整體第二有效的指標是什么呢,是賺錢效應。 經常有人抱怨,A股“牛短熊長”,像扶不起的阿斗。大家找了很多理由試圖解釋為什么A股牛短熊長,但是都不夠充分有效,最后只能用偏陰謀論的“這是個政策市、就是為了融資”來概括。 其實想要解釋這一點并不難:因為賺錢效應對A股的邊際影響特別特別大,這些資金來去如風,催化了A股的“牛短熊長”。 當市場有了賺錢效應,這些敏銳的資金會源源不斷、絞盡腦汁的擠進市場,甚至出現2015年那種銀行系資金通過傘形信托和配資間接涉足股市的情況,要知道A股當時才不到50萬億的流動市值,而銀行理財是百萬億的存量體量,隨便擠進來一點市場就爆了?!@些資金一旦看到切實的賺錢效應就會瘋狂涌入,然后繼續(xù)自我強化牛市邏輯,進一步擴大賺錢效應的正循環(huán)。 這種資金的流入,會使得A股牛市上漲快、幅度大,但是由于幅度過大,往往時間周期短,散戶們也往往都是高位才下定決心沖進來。 但是如果賺錢效應沒有了,那么這些資金會非常堅決、毫不猶豫的撤離市場,也就是2015年股災出現時,優(yōu)先級資金無論如何都強制下面賬戶掛跌停板賣股票、讓優(yōu)先級退出的原因——他們是優(yōu)先級,是更偏向于銀行系不能接受本金虧損的資金。 所以,當這些看重賺錢效應的資金撤離時,它們冰冷無情,人家根本不在意基本面,只在意賺錢效應還在不在。所以這種資金撤離就使得A股的熊市周期拉長,下跌周期非常折磨人。其實散戶往往會裝死導致賣壓并不大,但是看重賺錢效應的資金,會不斷地堅決撤出——熊路長且漫。 這才是A股“牛短熊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們再來詳細聊一下2015年的股災,方便我們對賺錢效應下的A股自我強化有更深的理解,也是為什么市場至今如此之強的一個解釋。 2015年6月18日,兩融的余額當時達到歷史峰值的2.27萬億,為現今的2倍多,但是這還不是當時市場全部的杠桿。 國君宏觀當時做過測算,2015年中的場外配資規(guī)模大概在1萬億,成本13-20%,杠桿4-5倍;傘形信托規(guī)模7000億,成本10%,杠桿2-3倍。而招商策略在2015年初也做過類似的研究,當時判斷配資+傘形是1萬億左右。 也就是說,當時銀行系表內30萬億理財(加上表外近百萬億體量,不過很多都是貸款類),苦于收益率越來越低、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甚至余額寶利率已經破3%,它們一直在市場上尋找具有高收益和高安全邊際的資產。 當時甚至出來了一個專有名詞:資產荒。老股民應該還有印象,資產荒一度是A股2015年大牛市的理由之一,都資產荒了還不買買買? 結果,這一批以銀行系為代表、在市場上尋求保本型理財收益的資金,他們最終發(fā)現了一個“完美契合它們需求”的資產——傘形信托為典型代表的股票配資優(yōu)先級。 第一,杠桿客戶愿意為杠桿資金(也就是優(yōu)先級)支付10%以上的成本,扣掉平臺的抽成后,還能剩下7-10%不等的利息,最高甚至能到12%; 第二,當時是牛市氛圍 ,不停有新股民跑步入場,杠桿資金需求源源不斷; 第三,在這些杠桿產品設計上有安全墊,賬戶虧錢先虧劣后級資金,而且在120-130%附近,有嚴格的止損線,保護優(yōu)先級安全; 第四,政策環(huán)境鼓勵支持金融創(chuàng)新,P2P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層出不窮,包括配資業(yè)務也迅速互聯網化,從而從一個小眾業(yè)務擴大為普眾業(yè)務。券商的兩融快速發(fā)展,也是因為轉融通啟動和自身融資渠道的放松; 第五,從當時的杠桿型產品構架來看,除非所有個股都連續(xù)出現3個以上的跌停,不然流動性風險極低?!敃r那樣的大牛市氛圍,你相信會出現這種情況么? 所以在這些資金眼里,杠桿結構的優(yōu)先級,是一個收益動輒8%、風險極低、產品設計上極大“保護”本金安全的優(yōu)秀固定收益產品。 當時A股一共擠進來多少杠桿資金?2.3萬億的兩融和5000億的分級基金,另外還有1.5萬億的民間配資和傘形信托?!还矒嗡酪簿筒坏?萬億。要知道當時國內房產一年的銷售額都有10萬億,保險資產以每年2萬億的規(guī)模在增長,余額寶有1.43萬億,銀行理財規(guī)模30萬億,信托20萬億。 其實回過頭來看,A股相對于整個理財大市場而言真的還是偏小了。 或者說太小了。 狂歡一直在持續(xù),隨著市場的上漲,劣后級瘋狂賺錢,優(yōu)先級也拿到了滿意的利息,幾乎所有人都很開心。直到2015年6月股災發(fā)生,這些優(yōu)先級資金開始毫不猶豫、絕不留情、慘無人性的堅決要求產品止損清倉。——即使它們知道這樣會形成連續(xù)跌停的負循環(huán)。 為什么,人家是優(yōu)先級,吃固定收益的,憑啥讓我承擔本金虧損啊,這也是它們合約里的權利。 還有一點是,當時許多上市公司都為了躲避下跌而故意停牌,一度有超過50%的公司都暫停交易了。 當時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為什么停牌會如此加劇市場的千股跌停,原因很簡單:一半上市公司停牌了,這會逼著所有想降倉的資金尤其是杠桿里的優(yōu)先級資金,拼死要把賬戶剩下一半沒停牌的股票都掛在跌停板上賣,不然收不回本金,所以當時才跌那么慘。 流動性是一個資本市場的生命線,所以包括這一次也是,2月3日前,那些喊著要延長休市時間的人,壞透了。 話題回來2015年,也就是說,2015年股災初期大概4-5萬億左右的杠桿,這是大家都能看見的。所以當股災開始時,無論是6月29日中證金融稱融資業(yè)務規(guī)模仍有增長空間、6月30日王亞偉等13家私募公開唱多、7月3日藍籌ETF的400億認購、7月5日21家券商宣布1200億投資ETF并4500點以下不賣——這些都未能抵御市場下跌。 為什么,因為包括大家戲謔的券商1200億“員工獎金池”入市,這些上市券商的資金入市是需要走流程的,而且體量也是杯水車薪,因為我們A股市場當時扎扎實實地存在4-5萬億級別的杠桿,這些4-5萬億的杠桿隨著大盤跌停,每個交易日實現4-5000億級別的財富消滅,這種大廈將傾的力度哪是私募大佬唱多、降準、券商資金入市能托得住的? 開個玩笑說,1200億就算一天投進去,真的是打個水漂就不見了。——況且券商的步伐又不大可能完全保持一致。 最后市場迎來轉機的是什么,一個是連續(xù)多日的大跌,4-5萬億體量的杠桿快速出清(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第二是證金公司7月8日2000億買入五大基金公司偏股基金。隨著資金流入的步伐統(tǒng)一,加上2000億體量足夠(當時的杠桿體量估計就剩2.5萬億左右,一個跌停是2500億),所以才從“跌?!瑐}—止損—跌?!必撗h(huán)脫離出來。 其實這里的數據、邏輯都非常清晰,事實永遠都擺在那里,只是看的人,被貪婪和恐懼,蒙蔽了理智。直到今天,大家才慢慢看清杠桿的本質是什么。 今天回顧這段歷史,就是想告訴大家,A股真的是一個很小的池子,隨便擠進來一點錢,就爆了,退出去一點錢,就枯了。——所以這些看著賺錢效應沖進來的資金,會極大的扭轉市場結構,讓你覺得很多行情都看不懂了。 所以我們要想明白,賺錢效應如果真起來了,這么瘋都還算溫柔的,這才擠進來多少錢啊,習慣就好。 別的不說,拿出來全國30%買房的資金買股票,銀行理財資金有10%搬家過來,那就是好幾萬億了,能把市場撐爆兩回了。畢竟北上資金為例,才累計流入1萬億,就把茅臺頂上1200元的歷史新高。 當然了,也得留心賺錢效應的資金人家跑路時的風險,兩手準備。 A股其實就是個弟弟啊,也許有一天,A股如果能成長到美股那個地步,大到和國內的地產產業(yè)一樣龐大,也和美股一樣成為普通人保持財富增長的唯一渠道,那就是真正的大而不倒了,有點趨勢性下跌的苗頭央行就啟動各種工具去救它。 別人都不愿意說真話,我來說,這里只要資金流入還沒有結束,那么就不要輕易斷言頂部,只是我們要清醒的認知:這是由流動性驅動的牛市。 股權溢價=E/P(估值因素)-無風險利率(流動性因素)-信用利差(風險偏好因素)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股市的頂部底部,是由估值、流動性、風險偏好3個因素共同決定的?!覀冏钚枰璧氖?,不要犯“除了自己的,其它所有投資風格投資方式都是辣雞”的投資自閉癥。 責任編輯:李燁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劉健偉/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李賀/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果圓/王婷
電話: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員:唐正璐/李燁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 沈良宏觀 | 七禾調研 | 價值投資君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七禾網APP蘋果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傅海棠自媒體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