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的節(jié)奏還是之前判斷的,新糧上市漲一波,貿易商掌握糧源之后再漲一波
在缺口沒有徹底得到長期解決之前,還是賣方市場,誰有糧誰說了算。在需求抑制達到極限之前,下游都沒有話語權,定價的事情產地說了算。
2、臺風打亂了節(jié)奏,提前透支了很多上漲預期
之前預判的這個臺風后循環(huán)加強的上漲格局,在十月中旬,產業(yè)排斥2500往上更高價格、現貨滯脹觀望、多頭01撤退之后,整個自我加強機制就消失了。
十月中旬期貨1-5價差開始倒掛,反應出市場對來年價格預判的分化,可以看做是:從存糧推動價格上漲提前反應缺口矛盾,到情緒推動價格繼續(xù)上漲完成頂部壓力測試,這兩個市場結構間的分界點。
我們正處在分界點的過渡期,價格和時間上都是這樣,正在從存糧推漲向情緒推漲過渡。
主要矛盾即將發(fā)生變化,需要同時跟蹤存糧需求(未來價格底部),和下游需求抑制(極值是未來價格頂部)。
利多:產需缺口、看漲情緒、建庫剛需、養(yǎng)殖恢復.....
利空:飼料替代、進口補充、深加工產能抑制、國家調控.....
這兩組因素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因果關系。是先有了這些利多,才產生出這些利空。而不是他們同時出現,相互對抗。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理解。因為多空因素如果是因果關系的話,價格一定是先漲后跌。
對于價格來說,利多是驅動因素,利空是應激因素。不漲,就沒有跌。
從因到果的演變,就是下一步市場結構的核心:價格上漲反測試需求抑制和政策調控。
5、邏輯上已經建立先漲后跌(回落)的節(jié)奏,接下來是時間和價格的問題
時間上已經做過梳理,賣方市場格局下,糧源的轉移帶來價格上漲。新糧上市主漲,上市結束后貿易商賣給下游再次主漲。
價格上,分做三部分來看:貿易商新糧平均存糧成本是底部,下游需求抑制深度積累和政策調控底線是頂部。
有量的價格是真實價格。在剛上量的時候這樣調漲,反應了國字頭的真實收購態(tài)度,和現在市場的真實情況。
拋開短期由農民情緒、貿易商情緒、深加工建庫剛需帶來的短期上漲因素不看,真實的存糧意愿已經被這幾天的市場證據反應出來。
由于存糧主體之間的相互競爭,和期貨價格發(fā)現作用把矛盾提前暴露,存糧基本就是壓著沒有無風險利潤的位置開收。
下游需求抑制已經開始,但明顯沒有到頂。賣方市場下,只要貿易商成本在同一水平線上,并且供需不發(fā)生徹底反轉,來年找下游要利潤的能力和空間仍然存在。
淀粉下游之前走貨情況表面,淀粉再下游沒有到需求抑制的頂部。最高價時貨還能走動,只是需要來回拉鋸的接受過程。
預計深加工明年還是以企業(yè)降開功率為主,跟今年差不多,不產生新的抑制增量。
飼料替代的事情正在發(fā)生,這是未來要關注的重點。詳細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等下個月去完山東再說。
打壓價格,就是把籌碼全壓在進口上了,這個是比漲價風險更大的事情。
市場行為漲價調節(jié)一部分供需,國家在國內可控范圍強制一部分替代和深加工停產,再配合進口補充。
現在看能觀察到的政策組合是這樣。如果有新變化再繼續(xù)跟蹤。
9、頂部壓力測試,和未來的長期平衡價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家多數把長期平衡價不會高于2500作為不看多的理由。
但還是回到那個重要的邏輯問題:利多是驅動因素,利空是應激因素。利多不充分反應,利空就不會充分產生。
— — —
10、所以大的格局上來說,上半年市場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以為小麥替代是玉米頂部,結果現在證明是價格底部。
就是這個邏輯理解的錯誤:不漲價,就不會有替代。所以替代是底部,不是頂部。
現在又面臨同樣的問題:沒有足夠的上漲壓力測試,充分的利空(進口、需求抑制、擴種)就不會發(fā)生,或者說不會很快的發(fā)生。
— — —
11、如果說“不漲,就不會跌”、“貿易商存糧成本不會低于2400-2500區(qū)間”、“賣方市場仍以上漲節(jié)奏為主”、“價格頂部需要上漲壓力測試才能確立”,這些邏輯都成立的話,那我們可能就要思考最后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