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廢銅市場概述 1.1 廢銅市場的重要性 廢銅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根據ICSG的數據,2019年,再生精煉銅產量408.1萬噸,占了全球精煉銅產量2392.9萬噸的17.05%;WM口徑數據顯示19年廢銅消費量(冶煉廠,精煉廠和直接使用)總計約926.8萬噸,占到了全部銅消費量的31.83%。 2017年初,全球最大銅礦埃斯康迪達(Escondida)的工人罷工。此次罷工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全球礦山供應萎縮。而2018年市場沒有發(fā)生重大罷工,勞動力供應中斷幾乎為零。但是,2017年全球精煉銅產量2351.8萬噸和2018年的2380.8萬噸的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是兩年來廢銅市場的反應不同。2017年,受銅供應偏緊預期影響,銅價不斷走高,使得廢銅使用量相應增加,全球廢銅消費量957.0萬噸。而2016年和2018年的廢銅消費量分別為918.6萬噸和918.9萬噸。也就是說2017年廢銅的使用量增加了40萬噸左右。廢銅使用量的增加彌補了礦山供應短缺,使精煉銅市場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廢銅對銅市場平衡的重要性。從圖 1中可以看出,廢銅的供應在礦山供應短缺時會增加,礦山供應充足時會減少。 廢銅之所以能夠快速響應調補缺口,是因為銅礦開采資本需求大、建設周期長,礦山產銅供給彈性非常差,相比之下,廢銅則對銅價更敏感,更高的銅價會刺激廢銅經銷商加快去庫存,廢銅供給量增加。所以,研究廢銅的供應情況對于了解整個銅市場的運行規(guī)律舉足輕重。 1.2 廢銅分類 一般而言,廢銅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新廢銅,它是銅工業(y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不被認為是新的銅供應來源。冶煉廠的叫"本廠廢銅"("home scrap")或"周轉廢銅"("runaround")。銅加工廠產生的廢銅屑及直接返回供應廠的叫做"工業(yè)廢雜銅"、"現貨廢雜銅"("prompt")或新廢雜銅。另一類是舊廢銅,它是使用后被廢棄的物品,如從舊建筑物及運輸系統(tǒng)拋棄或拆卸廢雜銅,被認為是一種“新”的供應來源。銅和銅基材料,不論處于裸露狀態(tài),還是被包在最終產品里,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可回收再生(圖 2)。 一般來說,用于再生的廢銅中新廢銅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廢雜銅經再加工后有大約1/3以精銅的形式返回市場,另2/3以非精煉銅或銅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直接應用廢雜銅的前提是嚴格的分類堆放及嚴格的分揀。直接應用廢雜銅具有簡化工藝、設備簡單、回收率高、能耗少、成本低、污染輕等優(yōu)點。直接應用廢雜銅的多少,大體上反映了一個國家銅的再生水平。 1.3 廢銅在全球市場的流向 一些廢銅不需要熔煉處理可直接作為電解銅替代品用于銅材生產,主要在廢銅制桿和黃銅棒兩個行業(yè)。廢銅制桿行業(yè)所用廢銅以光亮銅為主,平均用廢品位可達98%以上,;黃銅棒行業(yè)廢銅原料為廢黃雜銅,平均品位在65%左右,且60%以上為進口廢黃銅。部分廢雜銅需作為銅精礦的替代品,需要經過熔煉處理成電解銅后供用戶使用, 稱為再生冶煉。所用廢銅原料主要為進口1#廢銅、2#廢銅, 平均用廢品位在94%以上。 從全球市場來說,約三分之一的廢銅進入冶煉端,三分之二的廢銅會被初級加工商直接使用。2019年回收的廢銅中,64%被直接使用, 36%用于煉銅企業(yè)和精煉廠進一步加工(圖 4)。 1.4 廢銅在中國市場的流向 在中國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無論在冶煉端還是加工端,廢銅消費的比重都有明顯的下滑。冶煉端,受進口廢銅政策和環(huán)保監(jiān)管趨嚴的影響,抑制了廢銅消費。加工端,精廢價差收窄,廢銅經濟效益減弱,另外也受到國內環(huán)保政策的影響,廢銅使用占比也在下滑。在冶煉端,15%左右的電解銅產量是利用廢銅原料產出;在加工端,銅加工材5-8%的產量,原料來自于廢銅。 由于我國銅礦儲量僅占全球儲量的3%左右,所以早年間,國內銅礦供給短缺,冶煉端用廢銅代替銅礦進行加工冶煉,所以2013年之前,用于冶煉的廢銅占比不斷提高。然而,2013年,中國開始大力整治“洋垃圾”走私進口,環(huán)境保護政策日趨嚴格及廢銅進口政策不斷收緊,流入冶煉的廢銅占比趨于減少,加工端用廢占比抬升。整體而言,中國的廢銅使用占比結構情況正在向全球的廢銅使用占比靠近。 1.5 研究舊廢銅的價值 新廢銅是以產品的尾料和殘料的形式產生的,在過去的20年里,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新銅廢銅的數量沒有跟上工業(yè)對銅的消費量的增長,導致新銅廢銅產量在這段時間內下降了50%,新廢銅的供給,主要體現了生產效率,難以反應銅供需和價格的變化。舊廢銅往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礦,它實際上可以作為傳統(tǒng)銅礦的替代品來滿足銅的需求。舊廢銅的回收率及其市場供應量不僅受到銅的長期使用壽命的限制,還受廢銅的回收率對市場價格的敏感性的限制。所以研究舊廢銅對于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銅行業(yè)更有價值。 1.6 全球舊廢銅的產出估計 舊廢銅的來源領域和精銅的消費領域密切相關。舊廢銅的產出與所安裝/購買的含銅產品的數量及其生命周期有關。銅在電氣設備和機械中的使用壽命平均為30-35年;在非電氣機械行業(yè)中為15年;在住房方面為35-75年;在交通運輸方面為10年;在其他領域大約為10年。平均預期壽命為15-20年。 我們用weibull分布估計一個行業(yè)的產品在不同使用年限下的報廢率,根據報廢率對不同行業(yè)精銅消費量進行加權,所有行業(yè)精銅消費量的加權和作為當年的廢銅產出。Weibull分布的累計概率密度函數為: 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和發(fā)展中國家地區(qū)的住房使用壽命有所不同。通常發(fā)達國家的建筑平均壽命在60年左右,而發(fā)展中國家受國家快速發(fā)展的影響,建筑的平均使用壽命在35年左右。 通過過去N年間,不同行業(yè)年消費精煉銅數量與報廢率加權求和,可以大致估算出廢銅的年產出量??梢钥闯?,隨著全球精銅消費量的不斷提高,廢銅產出也在逐年增長。(圖 18) 根據前15年的數據我們可以估算出各行業(yè)對于全球2020年廢銅產出的貢獻度??梢钥闯?,由于各行業(yè)產品的報廢率不同,報廢周期短的一般消費品對于2020年全球廢銅產出的貢獻度高達61%。(圖 19) 在中國,電力行業(yè)是電解銅的主要消費領域,各終端平均回收年限在15年左右。電力行業(yè)是廢銅的主要來源,家電由于數量眾多位居第二,建筑行業(yè)緊隨其后,三者總占比將近80%(圖 20)。 對比之下,我們發(fā)現在我們的估計值中建筑行業(yè)的貢獻占比很小,這是因為我們僅僅采用了最近15年的數據做估算,而建筑的普通使用壽命在35-75年,15年的時間不足以讓建筑行業(yè)對廢銅產出做出太多貢獻。 2 廢銅的貿易 2.1 全球廢銅的出口情況 根據ITC數據,全球廢銅出口總量在2014年達到高峰996.4萬噸,隨后廢銅出口量整體不斷下滑,目前維持在歷史低位(見圖 21)。這基本上與中國進口市場收縮是同步的。2019年全球廢銅總出口量532.9萬噸,較2014年的峰值下滑了46.52%??梢哉f,全球廢銅出口量在5年之間,幾乎被腰斬。隨著中國實施再生資源進口新政的實施,我們認為未來全球的廢銅出口規(guī)模大概率再次重回正增長的行列。 目前,美國和歐洲仍然是廢銅出口的主要來源。2019年,美國和歐洲的出口量占到了全球總出口量的60%,亞洲地區(qū)的廢銅出口量占到了全球總出口量的30%(見圖 22)。從趨勢上看,18年以來,美、歐廢銅出口占比是從64%下降到了60%。亞洲國家的廢銅出口量占比從20%增加到了30%。這主要是因為受中國進口廢銅的政策影響,低品位廢銅流向東南亞和中東地區(qū)進行進一步拆解加工,然后再出口到中國。 2.2 全球廢銅的進口情況 從圖 23中可以看出,2012以來,全球的廢銅進口量整體處于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廢銅進口量大幅縮減。廢銅進口的增量主要來自于東南亞和中東地區(qū)。從圖 24中也可以明顯看出,馬來西亞、中國外的亞洲國家或地區(qū)的廢銅進口占比在18年-19年大幅提升。 2.3 中國廢銅進口情況 中國的銅儲量僅僅占到世界銅儲量的3%左右,但是精煉銅的消費量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同時還是精煉銅的主要加工生產國。為了滿足國內生產需要,中國注定要成為了廢銅進口大國,2019年,中國廢銅進口量占世界總量的26.21%(見圖 25)。 從歷史上看,在1990-2005年期間,西歐和美國是占主導地位的消費者,占整個市場的40%-50%。后來,由于各冶煉廠、精煉廠和產品制造商的關閉以及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歐、美對廢銅的消費占比顯著下降。為了滿足中國生產需求,中國廢銅進口快速增長,2012年達到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峰值485.95萬噸,廢銅進口量占到了全球總進口量的60.2%。 自2013年中國“綠籬行動”大力整頓“洋垃圾”走勢活動后,連續(xù)幾年廢銅進口量均有所下降。2017年,受罷工影響,精銅價格不斷上漲推動了廢銅供應的增加,中國的廢銅進口總量達到355.8萬噸, 成為了自2012年以來唯一同比增加的年份(見圖 26)。 對中國廢銅進口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家進口政策的調整。盡管2018年底才禁止“廢七”類銅進口,但對廢銅進口的影響從2018年初就開始顯現。政府在2018年大幅降低了進口低質廢銅的許可配額,前十批批準額同比下滑84%至46.36萬噸,與此同時,交易商不再被允許進口第七類廢銅。2019年又將“廢六”列為限制進口。這些舉措,直接減少了中國的廢銅進口總量。從圖 26中也可以看出,中國的廢銅進口占比從2013年“綠籬行動”開始,就在不斷縮減,但是2017年前,中國的廢銅進口量仍占到了全球廢銅進口總量的50%以上。自進口政策調整以來中國廢銅進口占比直接從17年的51.66%降低到了19年的26.21%。 綜合看來,隨著中國國內廢銅產出集中爆發(fā)期的到來(圖 27),加上中國對環(huán)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增強,中國進口廢銅的政策不斷收緊,低質量廢銅已經完全被禁止進口,可以明顯看出,自2017年后,進口廢銅的平均品位明顯增加,2019年中國進口廢銅平均含銅品位高達89.1%,而2017年該數據僅僅為36.6%。(圖 2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廢銅進口實物量大幅縮減,但是因為提高了進口廢銅的平均品位,所以,其進口的廢銅含銅金屬量,并未有太大變化。比如17-19年,中國進口廢銅實物量分別為354.31、 243.05、149.00萬噸,雖然18年和19年進口廢銅實物量分別同比下降31.4%和 38.7%。但是18-19年進口廢銅的品位分別提高到了51.6%、79.9%,最終可以看到,17-19年中國進口廢銅金屬量分別為129.8、125、119萬噸。從金屬價值來看,并沒有太大變化。預計未來,隨著廢銅轉再生資源進口政策的實施,預計未來進口廢銅金屬量將完全受市場調節(jié)。 目前,從19年數據來看,歐洲和美國等發(fā)達地區(qū)仍是中國廢銅進口的主要來源(圖 29)。但是,廢銅禁令實施后,中國徹底取消了了自歐美地區(qū)低品位廢銅的進口,增加了經過其他地區(qū)國家拆解后的高品位廢銅的進口(圖 30)。2019年,馬來西亞成為了我國廢銅進口(占24.84%)最多的國家(圖 31)。 從最新政策看,2020年7月1日開始,廢銅作為再生資源,符合標準的廢銅可以自由進口,其他廢銅將徹底禁止進口。這一政策將導致更多低品位廢銅將在東南亞或中東地區(qū)進行拆解加工,然后以再生資源或者銅錠等非標銅的形式被進口到中國或其他國家。未來,世界廢銅貿易格局將進一步改變。 3 中國的廢銅進口政策梳理 前面在介紹廢銅貿易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中國的廢銅進口政策對于廢銅的貿易格局影響較大,下面對中國的廢銅進口相關政策做一個梳理。 中國近年來不斷收嚴廢銅的進口政策。自2018年開始,中國已經大幅減少了廢銅進口配額的許可,2018年12月31日,開始徹底禁止平均品位24%左右的“七類”廢銅的進口。2019年7月1日起,平均含銅量75%的“六類”廢銅由非限制類進口固體廢物轉為限制類進口固體廢物,僅具有進口批文的加工廢物利用企業(yè)和再生園區(qū)內的企業(yè)才能夠進口。 2019年12月《再生銅原料》和《再生黃銅原料》標準公布,國家規(guī)定自2020年7月1日起,僅符合這兩個標準的廢紫銅和廢黃銅被視為再生資源,可以作為一般商品自由進口,其他類型的廢銅則被禁止進口。從標準文件具體內容看,“再生銅原料”共分為五大類十一小類,“再生黃銅原料”共分為四大類八小類,其中再生銅銅含量規(guī)定在94%-99.9%之間,再生黃銅銅含量規(guī)定在56%-75%之間。標準除了對市場關注的銅含量做出具體規(guī)定外,還對原料表觀特征、放射性污染物、夾雜物含量、水分含量、金屬總量、金屬(黃)銅量、金屬回收率以及具體的檢驗方法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再生(黃)銅標準整體水平較之前廢銅進口檢驗標準有所提高。 從最新的標準來看未來廢銅進口預期較為樂觀。一方面,目前的進口廢銅中90%以上可滿足此標準,僅從品位規(guī)定來看,目前廢銅進口結構中大部分廢銅可以滿足再生銅標準;另一方面, 再生銅資源進口將不再受到限制,理論上只要海外有充足的供給,那么企業(yè)便可以無限量進口以滿足生產,廢銅進口多少將完全是市場供需主導的行為,不會再發(fā)生政策因素導致的廢銅緊缺問題。近兩年,因中國進口廢銅對品位要求越來越高,廢銅產業(yè)由中國向東南亞、中東等地轉移,低品位廢銅基本上在海外完成向高品位廢銅的轉化。 責任編輯:七禾編輯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www.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 七禾網 | ![]() 沈良宏觀 | ![]() 七禾調研 | ![]() 價值投資君 |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 七禾網APP蘋果 |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 傅海棠自媒體 |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