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更有料!
A:股票有兩個顯著特征,一個是投資性,一個是投機性。公司不斷將未分配利潤用于再投資,股票代表的凈資產日益增加。長期來看,股票的投資價值和平均市場價格隨之上升。我沒發(fā)現(xiàn)股票的長期上升過程明顯受到通貨膨脹的正面或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許多股票經常出現(xiàn)非理智的極端波動,暴漲暴跌,因為大多數人改不了投機或賭博的習性,總是被希望、恐懼和貪婪左右。
A:不屑一顧。我覺得股市像約翰·班揚 (John Bunyan) 筆下的名利場,像法爾斯塔夫 (Falstaff) 一樣可笑可憐。股市經常墮落成瘋人院,“一片喧囂躁動,毫無意義可言”(a tale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股市像一個巨型洗衣房,各大機構都拿著一大堆衣服來回洗,你洗我的,我洗你的,現(xiàn)在每年成交 3000 萬股,莫名其妙,毫無道理。股市的交易機制倒是很了不起,井然有序。
A:大多數經紀人、金融分析師、投資顧問有能力、有品德、誠實可靠。他們的問題是沒經歷過嚴峻市場行情的考驗,缺乏對股票的深入理解,不懂股市這頭野獸的本性。他們總是把市場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太當回事了,總是拼命做那些沒用的工作。
A:預測短期和長期經濟走勢和股價變化,選擇短期內可能表現(xiàn)最好的行業(yè)和個股。
A:不可能。股市是基金經理構成的,他們不可能自己戰(zhàn)勝自己,這存在邏輯矛盾。
A:是的。不僅如此,機構客戶還應該提出這樣的要求,例如,在五年的時間里取得與指數不相上下的業(yè)績才支付標準的管理費。
A:這是一句廢話,是用來解釋業(yè)績差的借口。所有的投資者都希望能取得良好業(yè)績,既然是能做到的業(yè)績,他們就有資格要求做到。投資者沒理由接受比指數基金還差的業(yè)績,也不應該為跑輸指數的業(yè)績付費。
A:恰恰相反,個人投資者與大型機構相比有很大的優(yōu)勢。
A:主要是因為機構選擇股票的范圍很小,他們只能在三四百家大公司的股票里選擇,只能在這個范圍內做研究和決策。個人投資者就不同了,《標普股票指南》中的3000 多只股票他們可以隨便選。按照自己的方法和喜好,個人投資者從 100 只里至少能找到 1 只值得投資的,這就有 30 多只了。
A:我有三點建議:1) 個人投資者應當始終只做投資者,不做投機者。也就是說,在做每一筆投資、確定每一個買入價位時,都要有充分的理由,不受個人主觀情緒影響,客觀地分析,確定自己買入的價值高于價格,確定自己的投資有安全邊際的保護。2) 每一筆股票投資都要有明確的賣出策略,具體的賣出策略與買入策略是相對應的。具體來說,一個是每筆投資都要確定合理的獲利目標,例如,50-100%;另一個是實現(xiàn)獲利目標之前最長等待多長時間,例如,兩到三年。如果持有時間已經到了,還沒實現(xiàn)獲利目標,應當按市場價賣出。3) 最后一點,投資者應當在投資組合中設定投資股票和債券的最低比例。我建議無論何時股票或債券的最低比例都不低于 25%。最好是各占50%,并隨著市場漲跌而調整。在股市大漲時,將一部分股票換成債券,在股市大跌時,將一部分債券換成股票。我建議選擇七或八年到期的債券。
A:總的來說,我不建議這么做。我以前提倡深入細致地分析證券,尋找出色的投資機會,現(xiàn)在我的看法有所改變。40 多年前,我們撰寫的教科書《證券分析》最初問世時,深入細致地分析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但是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和那時相比已經大不相同。在那個年代,任何訓練有素的證券分析師都能通過細致地分析找到低估的品種,從而稱職地完成自己的工作?,F(xiàn)如今,做分析研究工作的人實在太多了,即使仍然像以前一樣努力研究,追求選出更值得投資的品種,但收益率卻可能高不了多少,不值得付出那么多努力?,F(xiàn)在大學教授普遍認同的“有效市場”學說也這么認為,我對有效市場理論的認同僅限于此。
A:我主張用簡單的方法,只要用一個或兩個指標確定很便宜就行了,不寄希望于組合中的哪只個股有多好的表現(xiàn),只是依靠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xiàn)取勝。
A:我說要簡單,有兩種方法都很簡單。第一種方法適用范圍有限,但是在我們管理中型基金的 30 多年里,這種方法的可靠性始終如一,業(yè)績也讓人滿意。第二種方法是我們這幾年新研究出來的。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適用范圍更廣泛,而且它符合邏輯、使用簡單、業(yè)績良好。我們通過回測發(fā)現(xiàn),在從 1925 年到 1975 年的這 50 多年里,第二種方法能實現(xiàn)優(yōu)秀的業(yè)績。
A:先說第一種適用范圍比較有限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只購買低于營運資金(凈流動資產)的股票,將廠房和其他固定資產忽略不計,用流動資產減去所有負債。我們當年管理基金的時候主要就用這種方法,在 30 多年里,我們用這種方法每年獲得的平均收益率至少在 20% 以上。問題是從 50 年代中后期開始,由于市場持續(xù)上漲,這種投資機會越來越少。在 1973-74 的下跌中,這種投資機會才大量重現(xiàn)。1976 年 1 月,我們在《標普股票指南》中找到了 300 多只符合這個標準的股票,大約占股票總數的10%。我認為這種投資機制萬無一失。前面說過了,不是依賴個股的表現(xiàn),而是靠組合取得預期收益。
A:第二種方法的理念和第一種是一樣的,即通過一個或兩個簡單的指標,找出低于當前價值或內在價值的股票,從而構建一個組合。我推薦的指標是過去 12 個月報告盈利的 7 倍。個人投資者也可以使用其他指標,例如,當前股息率高于 7% 或市凈率低于0.8。我們正在研究各個單項指標在過去 50 年里的業(yè)績。目前來看,每個指標都能穩(wěn)定取得每年 15% 以上的收益率,是道指同期收益率的兩倍。這個方法第一符合邏輯、第二應用簡單、第三歷史業(yè)績出色,所以我對這個方法特別有信心。歸根結底,我說的這個方法是給真正的投資者的。在普羅大眾從極端樂觀到極端悲觀的反復搖擺中,他們用這個方法可以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