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白酒龍頭貴州茅臺股價再創(chuàng)新高,盤中股價最高達1035元,時隔27年A股再現千元股,這引發(fā)了市場對消費白馬股行情的爭議,未來是消費龍頭強者恒強?還是板塊間風水輪流轉?對此,我們認為可借鑒美股漂亮50的歷史經驗,在1968-82年漂亮50(主要成分股來自消費行業(yè))也曾風光無限,在1982-2000年卻黯然退場,其根源在于消費升級偏向服務、產業(yè)結構轉型重在科技,本文將詳細分析美股漂亮50如何退潮。 1、美股漂亮50的前世今生 美股漂亮50在1968-82年震蕩市期間艷壓群芳,此后牛市期間跑輸科技股。早在《美麗回憶:漂亮50那些事-20170331》、《中美漂亮50對比-20170517》中,我們分析到美股漂亮50特指在1968/12-1982/07震蕩市期間美股市場上備受追捧的50只藍籌股,主要集中在制藥、飲料、食品等消費行業(yè)。美股漂亮50的成名之戰(zhàn)發(fā)生在1970/07-1972/12這波反彈行情中,當時美股已進入震蕩市,市場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抱團買入業(yè)績靚麗的漂亮50股票。根據Morgan Guaranty Trust所列示的漂亮50名單,可估算在1970/07-1972/12期間漂亮50公司全線上漲,平均累計收益率為142.9%,其中MGIC投資公司、麥當勞收益率最高,分別為673%、585%,而同期標普500、道指分別上漲51%、39%。此后,美股漂亮50股價也曾遭遇波折,但是拉長看漂亮50持續(xù)大幅跑贏,在1968/12-1982/07震蕩市期間美股漂亮50平均累計收益率為156.6%,而同期標普500下跌1.2%。在1970s年代前后美股漂亮50股票可謂艷壓群芳,但隨著1982年8月美股再度走牛,情況逐漸發(fā)生變化。在1982/08-2000/03期間美股漂亮50股票走勢開始分化,其中醫(yī)藥、高端制造等漲幅居前,代表性公司如先靈葆雅漲幅為59.0倍,默克制藥為48.0倍,輝瑞制藥為47.6倍,德州儀器為54.4倍,而傳統(tǒng)消費品牌龍頭漲幅較少,代表性公司如麥當勞漲幅為23.5倍,百事可樂為24.2倍,菲利普莫瑞斯為21.3倍,寶潔為16.1倍。同時,這輪牛市中科技股開始崛起,成為行情的主線,期間納指漲26.3倍,遠超漂亮50漲幅均值為17.5倍,代表性科技龍頭更漲幅驚人,如思科漲幅為956.7倍,甲骨文為604.8倍,微軟為555.4倍。在美股漂亮50名單中,目前6家公司已被收購,12家已摘牌退市(包含私有化),32家仍存在,部分甚至成為享譽全球的企業(yè),如百事可樂、麥當勞、強生、寶潔、迪士尼等。 美國消費升級引爆漂亮50行情,品牌龍頭強者恒強。二戰(zhàn)結束后,初期美國經濟基本保持低通脹、高增長的勢態(tài),1950s年代美國GDP實際同比、CPI當月同比均值分別為4.3%、2.1%,1960s年代為4.5%、2.3%,而1970s年代為2.7%、7.4%,此時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的僵局。為應對通脹壓力,美聯儲采取偏緊的貨幣政策,聯邦基準利率從1968年4.75%最高升至1980年22.00%,然而超高利率并未降低消費意愿,美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一方面,從消費支出增速看,1968-82年期間美國人均收入年化增速為8.9%,人均消費支出為8.7%,邊際消費傾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收入)基本保持在75%左右,個人消費支出/GDP比重也從59.2%提升至61.9%。另一方面,從消費支出結構看,1968-82年期間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從49.0%升至57.1%,非耐用品占比從36.0%降至30.4%,耐用品占比從15.0%降至12.5%??傮w上,1968-82年美國經濟主導產業(yè)逐漸從工業(yè)向消費和科技轉型,消費需求正快速增長,服務消費嶄露頭角,自主品牌消費初步崛起,主要得益于當時全民收入提高和貧富差距縮小。1968-82年期間美國勞動參與率從59.2%升至64.1%,人年均收入從3641美元升至12021美元,同時貧富差距縮小,后90%美國家庭凈資產占比從29.5%升至34.1%。這次美國消費升級主要體現為消費品牌崛起,在1970s年代美國加速融入全球化經濟,貿易差額從1968年的2.5億美元降至1982年的-241.56億美元,大量廉價商品通過國際貿易涌入美國市場,這加劇了美國各行業(yè)內競爭,促使消費品牌理念崛起。反過來,全球化經濟也為美國品牌消費龍頭拓展了海外市場,國際化戰(zhàn)略促使消費龍頭強者恒強,涌現出麥當勞、可口可樂、迪士尼等全球化品牌,美股漂亮50行情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 2、美股漂亮50退潮源于:消費升級偏向服務類 在1980s年代美股漂亮50開始黯然退場,這主要源于消費升級偏向服務,經濟結構優(yōu)化轉向科技?;仡櫄v史,美國消費升級方向依次為普通商品、消費品牌、服務消費,1968-82年以漂亮50為代表的消費品牌崛起,1982-2000年期間醫(yī)療、娛樂等消費服務接力。從增加值占比看,1982-2000年期間美國專業(yè)和商業(yè)服務從6.6%提高至10.8%,保健和社會救助從4.6%提高到5.9%,住宿餐飲從2.4%提升至2.8%,休閑娛樂從0.7%提升至1.0%,教育從0.6%升至0.9%。本文主要從宏觀經濟環(huán)境和微觀競爭格局來分析這輪消費升級的動因。 宏觀上,人均收入提高、老齡化加深、財富代際分化促使消費偏向服務。從消費者支出結構看,1982-2000年期間個人服務消費占比從57.1%升至63.5%,耐用品從12.5%微升至13.8%,非耐用品從30.4%降至22.7%,個人消費進一步向服務類集中。這次美國新一輪消費升級偏向服務,我們認為原因如下:一是當時美國衣食住行比服務消費漲價更慢,收入提升使更多購買力集中于健康、娛樂等服務。1982-2000年期間美國經濟保持平穩(wěn)增長,實際GDP年化增速為3.4%,人均GDP從14399美元升至36305美元,人均收入從12021美元升至30640美元,人均消費支出從8919美元升至23945美元,邊際消費傾向從74%升至78%,收入提升更進一步刺激消費者需求。而且,當時美國衣食住行比服務消費漲價更慢,1982-2000年期間CPI分項中食品飲料當月同比均值為3.1%,住宅為3.2%,服裝為1.6%,交通運輸為2.6%,而醫(yī)療保健為6.0%,其他商品與服務為6.3%。收入提高使得美國消費者足以輕松負擔衣食住行消費,其他更多購買力主要集中在醫(yī)療保健等服務消費。二是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而且代際財富分化擴大,老年人所需醫(yī)療保健、養(yǎng)老等消費服務前景更好。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7%即為老齡化社會,那么美國自1940s年代即步入老齡化社會,在1982-2000年期間美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從11.6%升至12.4%,年齡中位數從30.5歲升至35.4歲。同時,美國代際財富分化進一步加劇,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在1991-2000年期間美國35歲以下人口凈資產中位數增加3美元至0.59萬美元,35-44歲人口增加923美元至3.40萬美元,而70-74歲人口增加21087美元至11.90萬美元,75歲以上增加19364美元至10.0萬美元。整體上,美國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富裕,加之老年人占比越來越高,從而老年人所需服務消費如醫(yī)療保健、養(yǎng)老等前景更好。 微觀上,全球化時代大多數服務比商品擁有更小的銷售半徑、面臨更溫和的競爭。在1960s年代全球化貿易還是無足輕重,當時全球貿易/GDP約為25%左右,但是隨著1960s年代末期集裝箱運輸開始標準化和普及,國際航運成本下降,全球化經濟加速擴張,截止2000年全球貿易/GDP達 51.1%。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是這次經濟全球化的主角,在1960s美國貿易略順差,但隨著全球化加速,美國開始貿易逆差,2000年達到-3725億美元。這是因為:在全球貿易中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移民限制),而商品、資本不受限,美國處于產業(yè)鏈中高端,比較優(yōu)勢集中于技術密集型產品,中低端制造業(yè)則搬遷至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東南亞等國家,最終美國大量進口更廉價的海外商品從而導致貿易逆差。可見,在全球化經濟中,多數商品是可貿易品,銷售半徑非常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最后美國商品勝出的方式基本分兩類:一是通過高端技術構建護城河鞏固市場地位,二是通過薄利多銷同質化商品實現規(guī)模效應。相較商品而言,美國服務消費競爭格局大為不同,多數服務是不可貿易品,銷售半徑較小,市場競爭不激烈,消費者難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替代品,其議價能力弱,從而服務類企業(yè)往往盈利更豐厚。反映到美股市場,美股漂亮50在1982-2000年表現開始分化,傳統(tǒng)品牌消費漲幅靠后,而高端制造和服務消費漲幅居前,比如先靈葆雅、默克制藥、輝瑞制藥、迪士尼、美國運通等。從標普500GICS行業(yè)分類看,在1990-2000年期間醫(yī)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凈利潤占比從2.2%降至1.2%,漲幅達525%,消費服務凈利潤占比從0.8%升至1.0%,漲幅達336%,而食品飲料及煙草行業(yè)凈利潤占比從7.0%降至5.6%,漲幅為215%,耐用消費品與服裝凈利潤占比從2.2%降至1.2%,漲幅為80%。 3、美股漂亮50退潮源于:互聯網創(chuàng)新周期爆發(fā) 前文提到過在1980s年代導致美股漂亮50黯然退場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經濟結構優(yōu)化轉向科技,當時政府通過宏觀政策調控支持高新企業(yè)發(fā)展,同時引導直接融資大發(fā)展助推產業(yè)升級。 政策從需求管理到供給側改革,引導直接融資支持產業(yè)升級。在《宏觀背景:從大到強,結構優(yōu)先——當前中國經濟對比1980年代美國系列(1)》中,我們提到經過了1970s的“滯脹”階段后,1980s年代初美國宏觀政策轉向,重心從擴大有效需求轉向反通脹,同時實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轉向供給管理政策。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效率和競爭力的結構調整政策,主要包括:減稅降負、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對電信等自然壟斷行業(yè)引入競爭、增加研發(fā)投資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貿易立法鼓勵出口等。在鼓勵創(chuàng)新方面,美國政府增加研發(fā)投資,1988年推出國家科學基金五年倍增計劃,并且還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措施,具體如:1989年國防部和能源部提出22項重點開發(fā)的高技術如微電子電路、半導體材料、計算機軟件等,1990年美國政府提出著名的“美國先進技術計劃”以促進民用技術商業(yè)化。在克林頓任職白宮期間,“信息高速公路”計劃被穩(wěn)妥推進,在“軍用民享”和“管制放松”兩個原則下,企業(yè)投資IT熱情升溫,信息產業(yè)成為新經濟轉型重點。當時互聯網創(chuàng)新表現為以個人電腦和分布式計算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大發(fā)展,互聯網滲透率迅速提高,美國網民占總人口比重從1990年的0.78%升至2000年的43.1%。此外,美國還大力發(fā)展股權融資,鼓勵風投等投資高新技術產業(yè),支持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1970-1986年這段時間股權融資占企業(yè)總融資的比重是處于低位的,大概占35%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放開了存款利率上限,居民資產受高息存款吸引由股市流入銀行,股權融資規(guī)模因而收縮。1986年利率市場化結束后,股權融資在融資中占比又回到了50%左右。從IPO角度來看,1980-1999年期間美國產業(yè)結構向先進制造和高端消費轉移,當時信息技術、金融、可選消費和工業(yè)中的企業(yè)IPO數量居前,分別為278、187、181和138家。 電子、計算機、信息等快速增長,戴維斯雙擊催生互聯網行情。在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股權融資支持下,1982-2000年期間美國電子、計算機、信息等科技產業(yè)快速增長,涌現出微軟、甲骨文、思科等一批科技龍頭。從宏觀層面看,1982-2000年美國整體制造業(yè)增加值平均增速僅5.0%,而其中代表高端制造業(yè)的計算機和電子產品行業(yè)平均增速卻達到8.6%,高于同期名義GDP增速均值6.5%。同時,在制造業(yè)中美國傳統(tǒng)制造業(yè)增加值占比開始下滑,機械從2.0%降至1.1%,初級金屬制品從1.0%降至0.5%,加工金屬制品從1.6%降至1.2%,而高端制造業(yè)占比持續(xù)提高,計算機和電子制造業(yè)從1.8%升至2.2%。隨著美國硬件成熟,計算機軟件及互聯網技術等新興行業(yè)開始崛起,1982-2000年期間美國信息業(yè)工業(yè)增加值平均增速為7.4%,占比從4.2%升至4.6%。同期,美國食品、飲料及煙草制品工業(yè)增加值增速均值為5.0%,紡織業(yè)為3.1%,服裝、皮革等為0.4%,紙制品為4.9%,同時食品、飲料及煙草制品增加值占比從2.2%降至1.6%,紡織業(yè)從0.7%降至0.3%,服裝、皮革等從0.6%降至0.2%,紙制品從0.8%降至0.6%。從宏觀經濟結構看,1982-2000年美國傳統(tǒng)消費行業(yè)發(fā)展放緩,而高端制造和軟件行業(yè)迅速擴張。反映到股市層面,科技行業(yè)業(yè)績向好,在標普500GICS行業(yè)分類中,軟件與服務行業(yè)凈利潤從1990年的6.9億美元升至2000年的180.3億美元,凈利潤占比從0.5%升至4.5%。其中,代表性龍頭如微軟自上市到2000年期間年化凈利同比增速/ROE均值為48.9%/36.2%,甲骨文為58.6%/39.0%,思科為61.3%/45.7%。同時,投資者對互聯網創(chuàng)新樂觀預期催生科技股估值泡沫,比如在2000年前后微軟PE(TTM)最高達91倍,甲骨文為161倍,思科為395倍。在戴維斯雙擊下科技股表現亮眼,1982/08-2000/03納斯達克指數漲幅為26.3倍,遠超同期美股漂亮50股票漲幅中位數11.0%。 風險提示:私有化等影響美股漂亮50表現,貿易摩擦升級導致全球化進展放緩。 責任編輯:李燁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劉健偉/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李賀/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果圓/王婷
電話: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員:唐正璐/李燁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 沈良宏觀 | 七禾調研 | 價值投資君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七禾網APP蘋果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傅海棠自媒體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