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華財富
產業(yè)智庫服務平臺

七禾網首頁 >> 產業(yè)&金融精選

瑞·達利歐演講全文:投資的圣杯!(附讀后感)

最新高手視頻! 七禾網 時間:2018-03-01 11:14:52 來源:財新

  瑞·達利歐(RayDalio),橋水基金創(chuàng)始人


  瑞·達利歐認為,資產配置有兩個主要影響力,一個是增長,一個是通貨膨脹,兩個要素要么上升要么下降,如果將資產組合的25%風險均配其中,無論發(fā)生什么波動,資產組合都是一個平衡狀態(tài),這樣就實現了平衡的資產組合。


  投資要堅持分散化原則,但瑞·達利歐稱,并不是所有分散化的投資就能降低風險,一系列高關聯性的分散投資并沒有降低風險,而應該加入零相關性或者最好是負相關性的投資,如果能夠有5個無相關性的回報流,就能減少50%的風險,就能夠進一步提升回報風險比率。


  瑞·達利歐表示,從長期來看,股票、債券的表現會超越現金,最糟的資產類別就是長期的現金。但這種超出現金的收益并不會太夸張,如果一切都是恒正或恒負,等于這個投資機會就消失了。大多數人會犯的錯誤是認為表現好的市場是比較好的投資,而不是消費。因此,投資要逆自己的思維方式而行,要知道市場本身沒有好或壞,要知道靈活激變。


  以下為瑞·達利歐發(fā)言實錄:


  瑞·達利歐:謝謝。剛才王波明提到了我1984年第一次到中國,當時中國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你們還很小。當時我是受中信邀請,中信當時是中國的窗口企業(yè),是唯一可以做外貿的一家企業(yè),他邀請我到中國來教他關于資本市場的知識。其實當時并沒有金融市場,怎么再來談金融市場,風險很大。王麗、王東明,還有其他的一批人,他們當時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先行者。而當時我也非常有幸成為這個發(fā)展過程中的成員,所以在過去多年中,就像他所描述的那樣,我非常高興,我也非常愉快能夠讓我的孩子、讓我的家人,能夠來到這里,能夠參與其中,能夠目睹中國已經取得的成績,從一開始,金融機構根本不存在,再到企業(yè)家精神,當時大家的工作都是國家分配的,你不能選擇職業(yè),但是在今天我看到有很多的企業(yè)家精神,企業(yè)家精神蓬勃發(fā)展,所以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感到非常高興能夠來到這里,我能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經驗。


  就像王波明跟大家解釋的那樣,我是處在一個轉型之中,處在人生中的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的轉型之中,我相信生命有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你是在學習的,你是依賴于其他人的,你是一個學生。但是第二個階段,你在工作,其他人是依賴于你,你希望能夠盡可能地獲得成功。隨著轉型,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發(fā)生,我們就有責任了,而且這個時候我們也很快樂,如果能夠幫助其他人獲得成功,我自己是不想要再更成功了,我已經超越這個階段了,我的快樂是來自于能夠幫助其他人獲得成功,所以我非常幸運,無意之中在這二十年中,無論什么時候我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的時候,我總是能夠寫下一些原因,來解釋為什么我會來做出這些決定,我會設定一些標準,回到這些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累計,我會向在座的各位推薦這些原則。當我們寫下來我們的原則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認識到,我們是在計算,其實同樣的道理,只是不斷的重復而已,而且它漸漸地就會成為一套非常清晰的指導原則,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怎么能夠更加有效地處理問題。除此之外,它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夠讓我們跟其他更好地打交道,所以我的人生作為一個企業(yè)家,而且作為一個投資者,我有兩個人生的維度。


  我在市場中賺錢,在這方面積累了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我對投資和經濟學理論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我還了解企業(yè)家以外的其他的更多的原則,所以所有我寫下來的這些原則,大家可以看到,當我審視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認為我們的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的維度,但是這個世界中在有效的應對所有的這些維度的時候,是有一些規(guī)則可以去遵循的,這是我所了解的維度,因為這是基于我的經驗,那就是經濟學的原則,除此之外還有工作原則,我會跟大家進一步介紹一下。這是為什么在這個轉型的階段,我決定把這些原則跟大家進行分享,非常感謝大家來到這里傾聽這些原則。


  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我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的原則。其實我有很多的原則,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原則,我覺得至少有幾百個原則,但是我想要在這里強調其中的幾個原則,跟大家清晰地闡述一下這些生活和工作的原則是什么。


  在我看來,其實一切都是循環(huán)。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循環(huán)之中,我們有自己的目標,我們會有非常大膽的目標,我們會有更大膽的目標。然后在朝著這些目標前進的過程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會犯下錯誤。要實現目標這是不可避免的,失敗會有問題和困難,其實是我們學習的來源,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尷尬,而且應該擁抱這些失敗,而且也要從這些失敗中汲取教訓,我們還需要學習原則,學習一下如何更加擅長解決這些問題,在下次失敗產生的時候,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它了。由此我們可以開始提高自己,我們可以從這些錯誤中汲取教訓,之后我們就能夠設定更加大膽的目標,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循環(huán),這樣的循環(huán)就是演進的循環(huán)。


  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我們必須要做這五件事情。如果我們做這五件事情的話,我們就能夠逐步地朝著成功前進了。所以我們要有目標,我們要去追尋自己的目標。第二,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診斷這些問題是什么,從而能夠了解這些問題的根源,這些根源可能是你自己的個人一些弱點,或者是其他人的個人弱點造成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弱點,而且我們需要去正視這樣的現實,這是很重要的,但無論這些弱點是什么,我們都需要進行診斷,我們必須能夠診斷出來,所以我從我自己的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就是,為了能夠有一個直觀的反應,也就是有了痛苦,我們能夠有思考之后,讓我們能夠進步。我們知道痛苦是一個信號,它告訴我們有錯誤,如果我們能夠進行反思以及學習,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成功,所以我們必須要診斷一下根源是什么。


  我們就必須要去采取不同的行動,我們要設計一種新的做事情的方法,從而改進,我們能夠獲得結果,這也是一個回路,這樣的回路,其實在我看來就是生命的真諦,而且我想要說,為了能夠作為成功的投資者,或者為了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你必須是一個獨立的思想家,你要想成為成功的投資者,你要了解一個意見,如果你對于價格不統(tǒng)一,你必須要找到你的觀點是什么,以及這樣共同的觀點是什么錯誤,我們也許在這個過程之中自己也會犯錯,我其實也是一個專業(yè)的犯錯誤的人,我三分之一的決策基本上都是錯誤的,但是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你必須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而且要能夠正確地思考,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要非常擅長這一點。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于我個人的。其實這是我曾經犯過的一個最可怕的錯誤,在1981年的時候,我當時計算了一下美國銀行它們給了更多的錢給一些國家,那些國家沒有辦法查債,我說我們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債務危機,我當時聽到很多人的反饋,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說我們是不是會有這樣的危機。在市場中,我其實當時并沒有真正地意識到,這個會成為現實,所以當時我就被要求在國會做證,而且我要求在華爾街,在媒體面前去進行澄清,為什么我能夠看到這個危機會發(fā)生,而且我也想要在這里跟大家介紹一下,其實對于中國這樣的國家而言,危機的產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看了自己的影像,我自己都挺尷尬的,我自己為我自己,還有我的客戶犯下很嚴重的錯誤,而且我當時幾乎破產了,我從我父親這邊能夠借四千美元,能夠支付家庭賬單,這是當時非常痛苦的錯誤,但是它對我來說是最好的事情之一,因為它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學會謙虛,能夠去平衡我的過度自信。我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我不再想我是正確的,我開始問我自己,我怎么會是正確的,這改變了一切,它使得我想要去找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去了解他們的論斷是什么,它也改變了我怎么平衡我的資產組合,它讓我更好地應對那些未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是固守一些錯誤的觀點,其實他們是可以去進行一些壓力測試,然后再去改變自己的關系,這個時候就使得我能夠有一個別的想法,找出更多獨立的思考者,他們能夠有非常好的思考能力,他們能夠提出不同的觀點,我需要去建立一個方法,我必須要去組建一個組織,在這個組織之中,大家能夠各抒己見,最好的方法能夠勝出,這也是為什么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一些原則。


  我們可以跟我們的家人,跟我們的同事之間進行創(chuàng)意擇優(yōu),最好的想法能夠勝出的話,我們必須要做三件事情,首先我們必須能夠開誠布公地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是很多人不這么做,他們往往會保持沉默,他們不愿意告訴其他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是你必須要坦誠布公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你必須要能夠理解,深思熟慮地提出不同意見的樂趣,其實不同的意見意味著你的好奇心,它能夠讓你去思考,如果我不同意的話,我怎么知道我不是那個錯誤的人,為了能夠克服障礙,為了能夠了解怎么有高質量的交流,我相信最好的一個獲得成功的機會,其實就是找出三個最聰明的人,你知道這三個人,而且他們是經常跟你提出關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觀點,所以你必須要能夠理解這種深思熟慮、提出不同意見的藝術。


  第三點,如果你有不同意見的話,那你們必須要有非常好的方法來超越分歧,這就是橋水力量的所在,這就是我們文化力量的所在。就像我發(fā)言的時候,我說你們有一些人是企業(yè)家,你們有其他的一些個人關系,如果大家思考一下這些原則的力量,它們是非常了不起的。


  你要了解一個人真實想法的時候,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包括我們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缺點,你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這些缺點,如果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包括你自己的時候,我想要在這里請大家看一下,如果我們在橋水開會的話,我們是怎么開的,讓大家了解這個原則是怎么實施的。我開發(fā)了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能夠讓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會有一個四分鐘的視頻,可以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瑞·達利歐:我們會這樣做,看起來跟瘋狂的程度差不多了。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時期,在今天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建立算法,我們可以集中思考,這樣就會有更大的力量,我們把這些思考聚集在一起,創(chuàng)意擇優(yōu),我們有原則,再將這些原則轉化成算法,我們就有了力量,我們就有了集體決策的力量,這是非常有利的一種工具。但是有什么挑戰(zhàn)呢?


  我們不說技術,我們說原則。原則其實就涉及到我們怎么能夠相互對待其他人,大家知道我創(chuàng)建了我的公司,我說我怎么跟你打交道呢?我想要跟你特別坦誠布公嗎?或者是特別愿意跟我坦誠布公地表達真實觀點嗎?你愿意在我面前表達透明的觀點呢?讓我了解真實的想法,我不用再去猜。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原則。在人際關系處理的時候,你可以在這個房間里用這樣的方法處理人際關系,但是障礙是什么呢?最大的障礙,對于人們來說,我將它叫作兩個U,我就像一個心理學家一樣,就像一個神經心理學家一樣,我們在面臨那些非常透明、非常開誠布公的人會有什么問題呢?有一個上層的U,這是一個邏輯型的,我說我愿意了解我的缺點是什么,而且我想要知道其他人對我有什么樣的想法。你知道自己的缺點,我們是不是有意見相左的情況,這就是障礙所在。通過一次一次實踐,我們發(fā)現我們可以克服這些障礙,我們知道我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可能也有情感方面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夠把它們統(tǒng)一,他們在情感上,在理智上都能夠協(xié)調,告訴你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是非常有利的一種做決策的過程。


  再向前看一步,問題來了。比如說我們建立人際關系的時候,我們是通過多少程度來進行創(chuàng)意擇優(yōu),你們是不是想了解大家真實的想法。你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嗎?以及多大程度上知道這些情況。你們是希望極度求真,多大透明,以及通過什么樣的算法來進行決策。


  未來,如果我們要把自己的原則轉化成算法的話,我們就可能會寸步難行,我們不知道如何通過算法來進行決策,這樣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如何來進行擇優(yōu)了,如果我要總結一下我剛剛講的這些觀點,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的創(chuàng)意擇優(yōu)是什么。我想傳達的思想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如何來解決自己不了解的那一部分,成功并不是來自于你單獨了解什么,而是你如何來處理你自己不知道的內容。這是我需要強調的一點,這也是我們的生活、工作方面的重要原則。


  下面我抓緊時間講接下來的內容。來講經濟學以及投資原則。


  話題轉變非常大,在轉話題之前,我想先提幾個問題。之前我也提到過了,關于工作、生活方面的原則,大家有問題的話可以舉手,因為我也想了解一下大家,沒人想問問題嗎?


  女:謝謝瑞·達利歐,講得太好了,你之前提到在這本書里有許多的原則,您覺得有什么總的原則您會告訴您的四個孩子,選擇一條。


  瑞·達利歐:我覺得正確的原則,首先你要獨立思考,對于自己適合的原則,我已經分享自己的原則,這些原則對我來說是適用的,它們未必要成為你的原則,但是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如果你在考慮原則這個事情的時候,你把它明確地說出來,這樣你生活起來可能會輕松多。為什么呢?比如說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我們事情都在一次一次重復地發(fā)生,你可能知道如何處理這些事情,你知道如何把這些原則告訴其他人,這樣你就有了力量。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有自己的原則,我只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原則傳遞出來,總體的原則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考慮好自己的原則,不然可能會有很多事情,讓你無法處理。


  再提一個問題。


  男:謝謝瑞·達利歐,你書中也提到一點,最令人興奮的事情就是了解事實,并且知道和其他人的關系,但是您并沒有告訴我,您如何來實現這點,如何來管理好人際關系,什么是好的關系,什么是不好的關系。


  瑞·達利歐:首先是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關系。極度求真以及極度透明。什么是良好的關系?有兩大特點我要保證,我也很告訴別人。首先是合理性,其次深思熟慮。是不是合理、有理由,我們是不是能夠深思熟慮。極度求真,我們要建立關系。我再回看一下我的人生,我可能會不同的經歷,可以這么來說,最大的收獲就是我的個人的人際關系。


  下面我要講經濟學了。在座的有許多知名的專家、經濟學家、觀察專家,所以我就給了一個模板,有三十分鐘的視頻是關于經濟學方面的,很簡單,這個模板應該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們目前到一個什么角度了。


  首先有四大力量。生產率,提高生活水平,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在學習,我們有更多的產量,每小時的產量在提升,所以學習,并且提高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個會確定我們的收入、我們的支出。除此之外是有短期債務周期,我們知道短期債務周期,因為我們會有衰退,可能還會有擴大、擴張,我們可能出現了經濟衰退,比如說利率降低,比較如有更多的信貸、經濟膨脹、上升,到了一個高的水平之后,我們可能跑得太快了,那個時候他們會進行放緩,這個時候經濟正在像開車一樣,每小時七十邁,在衰退的時候速度會更低,我們在此外經濟的時候,我們看到它是以七十邁的速度在行車,我們稱之為周期,到了那個周期的時候,他們肯定要進行剎車了,到那時候我們要進行剎車制動,他們提高了利率,他們趨緊,不太完美,然后就出現了衰退。下一步我們就開始了下降,經濟衰弱的時候,通脹下降,我們又進行加油、踩油門,這個周期又起來了,這個周期就是所謂的經濟周期,同時我們還有市場周期。


  比如說我們要買股票,我們要買不同的資產類別,可能有衰退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比較疲軟的情況,當然還有長期的債務周期,比如說貨幣政策不太松的時候,比如說達到零利率的時候,我們不能刺激這種經濟,那怎么辦呢?我們要進行債務重組。收入上升到一定時期之后就出現借貸,比如說我們借錢的時候,我們可以花錢,可以花得比掙得多,我們肯定是要還錢,到一定時候我們得花得少一點,這是一個互補的,一個是短期,一個是長期的債務周期。


  還有政治因素,比如說美國的稅改就是一個例子。有三大重要均衡,我們朝著這些均衡在努力。首先債務增速與償債所需的增速相當,如果債務增長太快的話,收入增長不夠快,這樣的話我們要進行調整,這就是債務周期,第二個周期。經濟產業(yè)的利用率,這個利用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超出了這個上限的話,它會自己產生問題,如果這個利用率太低可能會出現衰退,這樣我們還要調整一下,所以我們會有杠桿。


  第三大均衡就是我們所說的股票的預計回報率要高于債權的預計回報率。債權的預計回報率要高于現金的預計回報率,當然也取決于央行投入的貨幣,以及大家了解風險,想想是不是通過這些錢提高生產率。如果取消了這些差價的話,所以央行肯定有一個做法,這兩個杠桿是什么呢?像永動機一樣,政策制定者要實現均衡水平,會像永動機一樣,有兩個杠桿,一個是貨幣政策,一個是財政政策,要不在刺激,要不在抑制。如果債務增長增速超過收入增速的話,產能過高的話,他們會怎么做?他們會實行比較趨緊的貨幣政策,減少信貸,讓一切都放慢速度,直到這個周期達成平衡,一直在永動機的狀態(tài)下進行運行。這個就是我們經濟運行狀況。


  如果我們記住這個模型,目前我們到了這個模板的什么階段,我們就可以搞清楚我們接下來投資到了哪個階段,以及經濟到了哪個階段。


  下面來講投資原則。什么是投資呢?理論價值是由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換句話說,什么是投資,它是一部分的支出,用于未來性的現金流,這就是它的基本形式。什么是理論價值呢?我們可以借錢,比如利率借錢,以另一種利率買東西,這樣你就達到目標了,投資是一個過程,我們看一看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有沒有比現值更有價值的來使用這筆錢,它的實際價值是什么?這個跟現值不一樣,實際價值就是我們的支出除以銷售量,換句話說,每天每個時刻,如果我們知道誰在花多少錢,然后把這些錢全加起來,再除以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就是銷售量,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價格。同理,這就是思維方式。誰會讓你買東西?誰會賣東西,他們的目標是什么?


  另一個原則,資產類別。比如說股票、債權,他們會超出現金的表現,從長期來看如此。換句話說,最糟的資產類別就是長期的現金,其他的資產類別都好于現金。話又說回來,這種超出現金的這部分,也不會太夸張,不然的話,我們就可以套利的,如果一切都是永遠正或者永遠負,不管什么資產類別,每個人都把錢投到這里面,這樣的話這個好的投資機會就消失了,不然的話,每個人都來投,它就沒有什么相對意義,大家就沒有什么利益可圖了,投資有時候是好的,有時候是不好的。最大的錯誤是什么?大多數人會犯這個錯誤,那就是大家覺得表現好的市場是比較好的投資,而并不是消費。


  我們投資要逆自己的思維方式而行,我們要知道市場本身沒有好或壞,我們要知道靈活激變。


  第四個原則,資產類別決定,我們考慮資產類別的時候,累計的因素是什么?通脹率、實際經濟增速、實際利率、這是主要的驅動力。比如說我們要看增長超過預期,現金流更值錢,股票就會是很好的投資目標。任何一種投資都會反應出我們環(huán)境當時的實際情況,有時候我們要考慮到通脹等等,它們都會影響到這些資產類別的選擇。


  第五個原則,分散化。它可以改善風險,它減少風險的程度大于降低回報率的幅度。我這里要講什么呢?你怎么來進行分散你的投資組合更重要,它重要于你哪一個小的投資,每一項投資一個回報流。什么意思呢?它們是一股一股的回報率,像股市的表現一樣,像股價一樣。這個回報流有兩類,可能是貝塔,比如我們投資一個股票,它一個是貝塔,它是一個數據。還有阿爾法,它是對市場的偏離程度。這是觀察市場的兩種角度,所以我們要分清楚貝塔和阿爾法的區(qū)別,這樣可以指導我們的投資,最好的投資組合是什么。


  成功的投資關鍵是我們要打造良好的投資組合,我們能夠獲得比較好的回報流,回報流可能會調整風險,投資的圣杯就是要找到十五個或者更多的互不相關的回報流,所以我們要讓它系統(tǒng)化,我一會兒再來解釋這十五個到底是什么。


  我在寫我的原則的時候,我發(fā)現把一個決策方式寫下來,我可以嘗試一下在過去是不是適用,在各個國家是不是適用,我發(fā)現作為投資者,當然也作為一個個人,我建議大家把大家的原則寫下來,看看它們的效果怎么樣,它們在過去是不是有效,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使用這些原則做一個算法,然后看一看在做決策的時候試用一下它。


  看一下理論價值。它是未來的現金流,除以折現率,我們要做計算,有些大家可能熟悉這些名詞,想想這個現金流會給大家多少的價值。


  要保證成功,在市場上保證成功的投資,比如你知道我們的價值是總的支出除以總的出售量,這個是價格計算法,誰是買家,誰是賣家,他們的動力是什么,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整個流程,這樣我們可以預測價格是怎樣的,因為當時的變化,最后會推動價格的變化。


  回報率及風險調整的資產類別,從1995年到現在,這張圖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切都有好的時期,一切都有壞的時期,我們所有的策略都要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要被比較熱的市場所吸引,如果你一直這么做,最終會有問題,所以最終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平衡的資產組合,或者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怎么能夠在兩者之間移動,也許我們可能沒有辦法理解怎么能夠在這兩者之間進行良好的移動,我想說在市場競爭的時候,如果能夠生成阿爾法,也許這是更困難的,也許跟奧運會的競賽相比更困難,可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市場中有這么多人都想打敗市場,像奧運會一樣,有一個金牌等著你,如果你能打敗市場,這是一個高度競爭的游戲,所以我們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元,每年都在市場中投入,想要玩這個游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要試著玩這個時機的游戲,如果你想這么做,你必須要確保你有充足的資源投入到這個資產中來,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均衡。


  大家可以看到,為了能夠實現均衡,這里有兩個主要的影響力,一個是增長和通貨膨脹,他們要么可以上升,要么可以下降。我們想象一下,將我們的資產組合25%的風險放到每一個方框中去,無論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你都會是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這樣就可以給你實現平衡的資產組合。大家要記住,有貝塔也有阿爾法,貝塔是你被動擁有的,阿爾法就像打撲克牌一樣,你怎么從別人那里賺錢。


  這張我叫作投資的圣杯,在這個世界中投資的圣杯如此的重要,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那樣,這里所學到的經驗就是我們要了解怎么能夠去應對未知,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我們要了解怎么能夠應對自己未知的東西,是不是有這樣的力量應對未知,這也意味著投資的多元化。


  如果我們有一個投資的話,我們有一個回報流的話,我們想象一下,它有一個10%的回報率,有一個10%的風險,所以我們這里可以看到,這里有一個產品的風險,我們還有第二筆投資,還有第三個投資,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個第二個、第三個投資是60%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它們的移動是跟第一個投資相關,我們再加上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五個投資我們可以減少15%左右的風險,我們能夠加進去一千筆這樣的投資,我們是沒有辦法進一步地降低風險,如果我們的投資有很高的相關性,相互之間就沒有辦法獲得很多的風險的降低,所以平均的股票,我們知道是60%跟其他的平均的股票之間的相關性,如果你覺得有一系列的股票投資,你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分散化,其實并沒有,因為這些股票之間是有相關性的,但是現在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能加上去一個零相關性的投資,這個時候可能也有負相關性,負相關性就更好了,我們在這里說是零,也就是綠色這條線,如果我們能夠有五個無相關性的回報流的話,我們就能夠來減少50%的風險,如果我們能夠獲得10%,或者是15%的非相關性的回報流的話,我們就能夠減少80%的風險,這就我們能夠進一步地增加自己的回報率,尤其是回報風險比率,我們能夠增加五個因子,所以總的來說,大家看到對于投資的圣杯而言,就是能夠去找到10-15個良好的、互補相關的投資,來創(chuàng)建自己的投資組合。


  我就說這么多,這也是我能夠盡我所能跟大家介紹我一生中總結出的投資的原則和方法,謝謝大家!


  我的《原則》讀后感分享


  大家好,我是付鵬,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RayDalio的這一本《原則》。


  理論上來講,這本書的英文簡易版之前在橋水基金的網站上應該說已經刊登了很久,隨著中文版上市,我們也提前拿到了這樣一個內部的版本,閱讀了之后頗有心得,在這里可以跟大家進行一個分享。


  找到一個有效的應對的方法


  首先,大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一點哲學的味道。當然對于“原則”我想可能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之于我個人,我覺得書中有一段話講得非常好,基本上把金融領域的最基本的一個原則講得很清楚。


  良好的原則是應對現實的有效方法,為了總結出自己的原則,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我將分享原則背后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我的原則。


  其實在金融交易者的身上我覺得原則上來講就是這么一句話,很簡單地去理解,就是“方法論”。


  整本書后面其實是比較偏哲學地去總結了這樣一個方法論,那我特別推薦很多直接在金融市場上做交易的人可以去讀讀第一章,Dalio先生用他的經歷去描述他的這樣一個方法論形成的過程。他的人生經歷其實對于我們來講有很多的啟發(fā),另外很多人可能也會從中間零零星星地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比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書中也能夠找到我自己在金融領域十幾年的影子。所以說,原則上我們有很多共鳴,比如這句話我就覺得說得很好。


  方法論,找到一個有效的應對的方法。其實金融市場的變化從真正語義上來講,我們不去講究太多的預測的方法論,更多的是在遵循著一個有效的邏輯線,去進行推導,當你實際地去應用到你的策略,你的交易的時候其實更多地還是要在這個推導之后的邏輯下做一個應對的原則。


  所以原則上來講只是增加了概率,但是不可能出現百分之百的概率,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是有萬一的。比如,如果出現70%以上,或者60%以上的概率,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這個方法中間是不是要包含覆蓋那40%風險的可能性?比如很多交易員愿意去打德州撲克,其實德州的原則就是找到一個有效概率,有效的應對的方法。說起來有點繞口,但實質上恰恰是我們應對市場的本質。


  方法背后的邏輯


  后半段Dalio說,“我將分享原則背后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我的原則”,這個話其實在我們博大精深的中文環(huán)境下就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換句話說,在交流的過程中其實更多的是溝通這種方法論和方法論形成的背景和邏輯,而不是直接告訴你結果。


  大概在2000年到2002年我在倫敦工作學習,特別喜歡上BBS,那個時候跟國內的很多做海外交易,包括利率、匯率、商品的人,通過BBS溝通。后來到微博、微信公眾號,一如既往十幾年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而且分享的更多的都是一種方法論。


  其實我覺得這就跟Dalio先生講的這句話是一樣的,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去總結我自己的原則,之后不是簡單告訴你這個答案是什么,而是分享這背后思考的過程和這個邏輯成形的過程。


  但現在很多人把金融市場當成一個想快速致富的途徑,忽略掉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而直接想要結果,“你告訴我市場是漲是跌,不要那么多廢話,我不想知道中間的過程,我跟著你實際上很簡單,你告訴我是買漲還是買跌就好了”,這樣的思維我覺得用Dalio的話講其實就是沒有原則。這或許跟金融市場和這個金融市場參與者不足夠成熟也有一定的關系,大家更偏好賭性,你跟他分享了這樣的一個原則背后的思考,其實對他來講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他自己并不會去思考這樣的一個過程,而直接想要的就是結果,這實際上是不可取的。


  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原則,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其實同樣的一條邏輯線,對于不同的人交易結果和交易策略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很簡單,每個人的經歷、背景、風險承受能力、資金大小,還有對于資金的來源,對于時間、空間的容忍程度都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在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交易原則的過程中,其實是絕對不會一樣的。


  舉個例子,同樣是看漲美元或者看漲歐元,我們每個人的交易策略、入場點、交易時機、單的大小,甚至選擇的工具都不會是一模一樣的,比如說很多金融市場剛入門的人,愿意跟著老師去做交易,甚至愿意跟單,那怎么能夠跟得住呢,我一直不太理解這樣的方法。因為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背景、資金來源完全都不一樣,注定了在這個原則的制定過程中,你們有很多東西是不一樣的,你們能夠交流、分享的更多在于前端策略形成的方法,至于后面實際上是千人有千態(tài)了。比如說有的人資金量足夠大,有的人愿意逢低不停地買,虧損也沒有關系,有的人資金很小、高杠桿,那可能價格波動1-2%,他就要去止損,如果不加背景環(huán)境討論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幾乎沒有實際意義。


  過去十幾年,從最早的FICC社區(qū)一直到微博、微信公眾號,我們跟見過面的或者沒見過面的很多投資者,在一起交流的過程中,很早我們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我們基本上不會跟大家溝通我買了多少頭寸,如何建倉,這一個部分的內容其實溝通意義不大,尤其是隨著你自己的成長、資金的變化、風險承受能力的變化,你會發(fā)現很多細節(jié)上的改變也會隨之而來,這也就是我們說方法論出來以后,到落地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么我特別推薦的這本書第一部分《我的歷程》中,Dalio先生其實很詳細地用他的時間軸和他的經歷把他得到的一些經驗逐步給大家展示出來,應該也是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和完善的這么一個過程。


  當然,我覺得中間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背后思考更多的邏輯性關系。因為我本人可能在倫敦學習、工作的過程中一開始進來就是科班出身,很多事情一定要講明白邏輯。有人會說那不一定,金融市場的反應有的時候不一定太遵循邏輯。我只能說這個有點像德州撲克了,如果不摸到不一副不具備下注的牌,往往這樣的牌會是大多數,我可以直接放掉,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金融市場上發(fā)生了跟我的邏輯線不吻合的事件的時候,或者違背我的金融線、邏輯線、游戲規(guī)則的時候,那我可以選擇放棄這樣的機會。


  金融市場這個機會永遠是不停地存在的,你不可能每一把都要去抓,實際上從我的經驗出發(fā),我的原則就是如果我摸到一把不是特別好的牌,直接放掉,不用去做這把交易,等待更好的機會就可以,不一定要強迫每一個領域、每一個市場都要去做。比如在金融市場上很多人簡單地去理解,不去研究這個邏輯線,對于他來講所有的價格波動都一樣,無論是咖啡、橙汁,還是銅、鋁、原油,在他的眼中直接忽略掉所有邏輯線,變成了一個瘋狂追逐價格的交易者,那么這個原則上來講經紀商肯定很喜歡這樣的交易者了。但是本質上,沒有找到自己的原則性,也就是說對很多東西根本就不去了解。就好像我們打德州一樣,摸到一副牌,自己連最基本的勝算和概率都不去思考一下,完全下注,我們說你也有可能會贏,并不是說你百分之百會輸,但從足夠長的時間上來看,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概率沉淀下來,它的平均值其實并不可觀。


  我們基準的原則是什么?


  所以說,我們基準的原則是什么?在金融市場上就是要明白自己在交易什么,自己的主線邏輯是什么。Dalio先生在書中第14頁就講得很清楚,他說當時為了搞明白貨幣市場貶值的邏輯,他用了一夏天的時間用心研究了過去幾次貨幣貶值的歷史和背景。當然了也有人會說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但是這樣的研究對于他來講究竟得到了什么?其實就是一個符合邏輯的因果關系。所以他研究完了以后,明白了從歷史中間研究金融市場的過去發(fā)生的很多事情,其實并不是簡單看看過去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去觀察研究符合邏輯線的因果關系到底是什么。金融市場其實并不是一個隨機的東西,本質上來講還是有一個邏輯線的因果關系,當你明白這個邏輯線的因果關系的時候,你肯定會知道事態(tài)發(fā)生到后面會是一個必然性,而不是一個偶然性。


  舉個例子,2014年很多人知道我們當時在高位的時候狙擊紐元,很重要的勢態(tài)變量,就是來自當時中國對新西蘭乳制品的政策。事實上你可以倒過來看,為什么我們會很敏感地發(fā)現這樣一個因,最終一定會作用出貨幣貶值的果來,實際上是你在研究這樣一個單一經濟結構的經濟體,研究它的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循環(huán)的時候,會發(fā)現在歷史上其他國家也同樣發(fā)生過,那么你就知道當這樣的一個能夠改變它經常項目預估的點出來的時候,也就知道未來后面的果會是什么。


  所以說金融交易原則都是在這樣的因果過程中,我們去尋找邏輯線,然后去布局,入局,進行策略設計,進行交易。原則上來講,絕不會是沒有原因去做一個交易。


  書中我覺得有一句話很有啟發(fā),Dalio說,我之所以能夠預見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對自我出生以來未曾發(fā)生過,而之前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而驚訝。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這個事情發(fā)生了感到很驚奇,本質原因是你沒有把歷史上已經發(fā)生過的事情去做研究。因為你沒有經歷過,所以當它再發(fā)生的時候,你肯定不知道下面應該發(fā)生什么,這就像戰(zhàn)場上老兵和新兵的概念,原則上來講,一個老兵最重要的是什么?經驗。比如說當一個炮彈的聲音傳遞出來,他大概能夠猜測、感知到炮彈的落點會是什么,我應該去避開這樣的一個落點。但是新兵就沒有這樣的經驗,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自然而然就會顯得勇者無敵,但是你會發(fā)現到最后犧牲的永遠是這樣的一個新兵。


  我記得2016年全球債券市場要發(fā)生變化,全球所有債券收益率要起來的時候,當時我寫過一篇日記就是關于“新兵”和“老兵”,實際上也就是在講這個概念,你會發(fā)現金融市場上有人說有經驗的人膽兒小,我覺得不錯,有經驗的人確實膽小,他可以預知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結果是什么。


  其實沒經驗的膽大只有兩個結果,要么爆賺,要么爆賠——或者爆賺以后爆賠,因為他不知道怎么避開這個(危險)點。其實想想2014年、2015年從我的這個角度來看就是股災,高杠桿到最后的瘋狂,其實所有經歷過這樣高杠桿瘋狂進入市場的老人,在那個時候感知都是怕怕的,當然他們都躲過了后面那些災難,也沒有在后面繼續(xù)瘋狂加杠桿,沒有經歷過那個1000萬、2000萬變1億、2億的過程,但是他最后保住了勝果。


  當然了很多人可能經歷1000萬、2000萬變1億、2億到最后爆倉的過程,其實差距就在這樣的經驗上,所以說Dalio先生在很早就明白了這樣一個最基本原則。


  事實上后來,他在哈佛商學院就在股票市場受到了一些挫折,當時這就是他親身的一個經歷,會發(fā)現原來這個多米諾骨牌是符合邏輯的順序再倒下去的,在失敗過程中也在不停總結。


  我覺得他超過常人的一點就是在失敗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其實他講的很多內容并不是張嘴即來的結果,他講很多事情的時候,你不應該考慮是不是馬上就要發(fā)生了,他不是一個預言家,你應該更多思考的是他為什么講這樣的話,背后的邏輯可能會是什么。


  這一點其實也是值得我跟大家在這分享的內容,就是我們經常也會去關注一些金融領域的大咖、政要、央行官員的講話,一直要問自己的是,“他為什么講這樣的話;他講這樣的話背后的邏輯線是什么;這個邏輯線是不是在我的體系之內,我有沒有看到;如果我沒有看到的話就要倒過去找他以前的發(fā)言去想他為什么這樣講”。其實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這些人都是有自我原則的人,都是抓住了核心的金融領域精英,學習獲得這樣的原則就會少走很多彎路,這個其實也是給大家分享的一種方法論,一種塑造自我邏輯、自我原則過程中的方法論。而這個過程并不是很多人簡單想他說得對了、他說得錯了,如果他說得錯了我可能就不跟蹤了。比如很多人調侃高盛的報告,一說起高盛的報告,第一反應就是你看這個高盛永遠是反的,后面的結論又錯了。這個實際上我覺得本身就犯了一個在你的原則和架構下最忌諱的事。我們不去研究對方的結論,重點應該是研究對方形成這樣結論的原因,過程,還有邏輯線。至于他的結論是對是錯其實真的沒有很重要,你更多的應該去理解他為什么要這樣思考,如果你真的想進入市場上并長期存活下去,甚至想把金融當作職業(yè),這個是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去挖掘對方結論形成的過程和原因。


  比如參與金融市場人很多時候實際上很浮躁,這種浮躁就在于他賭對了結果,就一步升天,可能很多人崇拜;他說錯了結果,很多人就會唾棄,我覺得這個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意義。原則上來講,無論他是對是錯,我們要去學習對方的是他的方法論,他為什么得到這樣的結果,這是否是我之前沒有思考過的?我如果沒有思考過的話,沿著他的結論往下思考會發(fā)現他是不是有些地方忽略了,或者有些地方我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吸收對方的經驗進行互補,然后去形成一套自己應對事件的方法體系,這其實是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


  其實Dalio先生的人生經歷中前半段真的一直是在學習這樣的一個關鍵點,無論是他當時做股票,還是后來轉入商品領域,他到最后明白,事件的發(fā)生永遠是一個潛在的關系,永遠都隨著時間推移相互作用。


  書中第21頁,他說:(市場的運轉),整個過程像是一部有著符合邏輯的因果關系的美麗機器。通過理解這樣的關系,我就能得出用來建立模型的決策規(guī)則(或者說原則)。


  這句話其實作為總結,我覺得每個人的經歷是不一樣,歸根到底能夠明白這樣的一句話背后的邏輯線,我覺得已經是至關重要的了。那么我跟大家分享可能更多的是從我自己經歷上得到的一些感悟,應該說我個人在金融市場十幾年原則上來講也學會了這樣一件事情——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過程其實都是有著因果關系的。所以大家分享的并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原因,是一個分析的框架、邏輯和體系,我們還是要在金融市場上尋找這樣一個邏輯線,至于結果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從明白邏輯到根據你自身的情況特點,去設計出來這么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原則掌握在手上。不管金融市場怎么樣波動,你都可以在中間游刃有余。我們說金融市場重要的是什么?是掌握住自己的方法,然后活得更長一些。


  那么我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內容也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讀一讀《原則》,尤其是我強烈推薦給大部分金融交易員,或者自己交易的人,通過讀讀《我的歷程》中Dalio先生自己的經歷,如何形成這樣的一個原則,然后再仔細思考思考自己,掌握這些或許是這本書可以給我們的最好的啟示,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翁建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www.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聯系我們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沈良宏觀

七禾調研

價值投資君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七禾網APP蘋果

七禾網投顧平臺

傅海棠自媒體

沈良自媒體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

認證聯盟

技術支持 本網法律顧問 曲峰律師 余楓梧律師 廣告合作 關于我們 鄭重聲明 業(yè)務公告

中期協(xié)“期媒投教聯盟”成員 、 中期協(xié)“金融科技委員會”委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