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jù)2018年1月17號“期贏天下”投資家俱樂部糖業(yè)高端調研團湛江徐聞縣交流會上傅海棠先生的講話實錄整理,文稿經過傅先生本人審閱,授權發(fā)布。 農產品投資關鍵看天氣 工業(yè)品看需求,農產品看供應,主要還是在產量。因為農產品的需求相對比較穩(wěn)定,每年都有剛性增長,經濟好的時候增長的幅度就稍微大一點,經濟即便不好的時候,農產品的需求也是在增加的,這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問題。因為城鎮(zhèn)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還有消費觀念的轉變,年輕人越來越占據(jù)消費的主流,他們都很喜歡消費,這是時代的特征。因此,農產品最主要變量還是產量。 農產品產量出入是比較大的。雖然現(xiàn)在科學技術很發(fā)達,抗災能力也比較強了,但還是有很多自然氣候的因素沒有解決。比如干旱,干旱問題在中國解決的還是比較好的,因為人多地少,因為勤勞的廣泛農戶的存在,加上政府一貫重視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基本上都能澆上地。但是到國外的話,實際上還是靠天吃飯,除了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比如主產區(qū)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和美國這樣的糧食主產地,都是靠天吃飯的。所以不要以為現(xiàn)在科技水平提高了,種子水平提高了,以后天氣對農作物就沒有影響了。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這種觀念還是很嚴重的,這是不對的。很多講座都這樣說(認為現(xiàn)在科學技術提高了,種子技術提高了,天氣對單產沒有影響),但是種子技術提高了只是提高了單產,對干旱沒有用,不下雨,照樣不收。這是一個主流的觀點(天氣對單產沒有影響),也是一個誤區(qū)。 就跟前幾年一樣,熊市連跌3年,很多人就不相信商品能漲了,忽然2016年暴漲。其實歷史規(guī)律就沒有變過,不能連漲幾年就不相信規(guī)律了,規(guī)律一直是沒有變的,氣候也一樣,氣候對農產品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很大的。 總來的說就是:雖然現(xiàn)在種子技術提高了,科學水平提高了,管理技術也上去了,但是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沒有改變。比如低溫,東北為什么2017年玉米和水稻大幅度減產?就是因為溫度低。雖然現(xiàn)在種子技術提高了,水澆條件好了,除草也好了,但是如果溫度低的話,就沒有辦法了。 還有比如“天年”現(xiàn)象:氣候正常,雨水正常,單產突然大幅度的提高或者大幅度減產,能差多少呢,比干旱都厲害。我就以山東為例,正常的年份,玉米的產量是1200斤/畝,忽然有一年就下降到600斤/畝。這一年風調雨順,什么都正常,沒看出一點問題來,一下子就600斤/畝,溫度低的話還能看得出來,或者高溫干旱造成受損也能看出來,但是,這一年的減產沒有任何的跡象可循。大豆有一年(也發(fā)生了“天年”現(xiàn)象),我們山東魯西南的大豆在前幾年正常都是150公斤/畝,也就是300斤/畝,最好的就是400斤/畝,突然有一年600斤/畝,我自己都懵了,我自己種了兩畝大豆,突然多收了好多,從300斤/畝翻到600斤/畝。這一年大豆成熟了以后全部給“累倒了”,成熟以后全部是倒在地上的,這就是“天年”。但是第二年就恢復正常了,又變成了三四百斤。 個別年份看著長的很好,但是就是收不下東西來,這就是老百姓說的“收輕不收重,不管打”。有時候看著長的不咋滴,但是一收下來產量還不低,“收重,管打”。所以我們在研究農產品的時候要時刻注意這一點:也就是看著長的很好,不一定能收到什么;看著長的不好的,也不一定單產低,反而能收到糧食。所以要以實收為準,要以實際收到的產量為事實。 我發(fā)現(xiàn)很多專業(yè)的農調隊,包括很多專業(yè)的農業(yè)研究員,或者包括國家級別的農產品研究專家,都不一定認識這一點。所以他們往往會失誤,有時候被打臉,就是這個原因。比如棉花,2015年的時候棉花因為高溫的危害,造成棉花生長不正常,連續(xù)20天溫度都很高。我們知道棉花在溫度超過35度的時候就停止生長了,也就是接近20天的時間棉花都沒有生長。那年的單產肯定是不行了,上面的棉花桃都落了,沒有結桃,原來的老桃養(yǎng)分輸送也不夠,看著同樣大的桃,棉花最后開出來肯定是虛的,這個你想都不用想。結果專業(yè)的測產隊測完產說是380公斤/畝。都測完產了,那就收唄,收一收,看一看,一收是280公斤/畝,差遠了!最后的測產數(shù)據(jù)就沒好意思公布。你說這是專業(yè)的測產隊,不是鬧笑話嗎?你就不想一想今年的天氣什么情況,還沒有老百姓懂行。專業(yè)測產隊都搞出來這個笑話,老百姓不是專業(yè)的都知道。所以我們在研究農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特點,農作物的特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不注意的話真是看不明白。 包括玉米,2017年的灌漿期間溫度比較低,我天天看天氣預報,后面有一段時間最低溫度維持在11-12℃之間,玉米怎么灌漿呢?這么低的溫度。吉林的溫度都這樣,更不用說黑龍江了。所以我就想去看看低溫對玉米生長的危害程度。9月8號小范圍的調研,那是我們在哈爾濱開完會,一共是5個人,我就說去看一看吧,溫度這么低的話,產量到底怎么樣呢。第一站走到北安,有一個大戶包了好多地,他就說剛測完產,高產,特大豐收,他本人也很相信。我就有點懵,疑惑溫度這么低,怎么會收成這么好。結果收下了以后,減產,而且是大幅度的減產。普遍性的,黑龍江、吉林、內蒙都是減產,面積也減,而且減的很嚇人,超過了大多數(shù)人的預計。 投資要理性,不要感性和慣性 為什么有很多的投資者在行情的轉折之初,搞不清楚呢?因為他們對事實情況不清楚。大部分人的思維都是有慣性的,憑想象,也就是感性認知的比較多,理性認知的很少。我們做研究,只要不理性,就看不清事實。一定要把感性和慣性都去掉,以事實為依據(jù),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看清行情的變化和轉折。大多數(shù)人都有慣性,這是人的天性,不敢相信改變,心理上改不過來,你跟他說他還不信,所以說做研究、做投資一定要上升到理性。 不要用慣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來看待問題,要用基于客觀事實的邏輯推理演繹進行研究,要相信真實的事實,不要感性和慣性。比如舉個短期的例子,螺紋鋼、鐵礦石,不談以后的價格漲跌,開春后開工需求大爆發(fā),這是事實。再舉個長期的例子,銅、鋅、鉛、錫等等,長期來看值得持有,因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沒有問題,全球發(fā)展中國家甚至歐美發(fā)達國家越來越多向中國學,搞建設,這是事實。再比如高端白酒,市盈率低的,值得買,因為中國的消費升級是不可逆轉的,這也是事實。全球不可再生資源,會越來越稀缺。長遠來看,世界各國一定會搶奪不可再生資源!我們要相信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 事實的基礎是真實的依據(jù)。2是2 ,3是3,二三就是6,你不能憑感覺說是10,或者說是8,6就是事實!你不能靠感覺,靠慣性思維。只要我們調查的數(shù)據(jù)沒有錯,那數(shù)據(jù)是對的。什么叫算,我們說“能掐會算”,以前說諸葛亮會算,姜子牙會算,其實這個算不同于數(shù)學的2、3、6這么直觀,就是根據(jù)具體的實際情況推算出來的。如果你的基數(shù)沒有錯誤的話,你的數(shù)據(jù)沒有錯誤的話,那你算出來的結果一定是貼近事實的。那你就要相信這個事實,千萬不要相信你的感覺和慣性,這是我們一定要牢記的。 其實這個市場上大部分的研究方法是不對的,可以這么說,不但不對還糊弄人,很多的研究方法還不如“抓鬮”,反正商品價格就兩個方向,不是漲就是跌,兩個活一個,最后研究來研究去反而搞得99%的都死掉了,所以還不如不研究。什么K線,什么波浪,研究來研究去,錢沒了,你說你研究那個干嘛!我從做期貨以來就沒信過這個事,我是2000年進入的期貨市場,當時一起做期貨的有五六個人,他們都在研究K線,你說你管K線干嘛呢? 供求決定價格,供過于求價格就跌,供不應求價格就漲,反過來價格上漲或下跌到一定程度又會反作用于供求。我們做期貨做的是未來。價格高就會抑制需求,同時又會刺激生產。什么情況之下會出現(xiàn)供大于求,就是在企業(yè)有良好利潤的情況下,價格越高企業(yè)賺的錢越多,越能刺激它的生產積極性,這時候逐漸就會導致供大于求。價44格低的情況下,什么叫低呢,賠錢,賠的越多價格越低,就降低了生產的積極性,然后逐漸就發(fā)生了供不應求,尤其又發(fā)生了庫存荒,那不百分之百價格要漲嘛!所以說一定要抓住核心因素。在價格低的時候,嚴重打擊了生產積極性,發(fā)生了庫存荒,所以你要抓住這個時機。如果你對現(xiàn)貨非常了解,現(xiàn)貨又開始漲了,買不到貨了,期貨還沒有動,這時大倉位做進去就算了。實際上我做了18年期貨,吃虧還是吃過的,但是越大倉位的時候越沒有吃虧過,虧都是虧在輕倉的時候,因為看得準的時候倉位才能大。虧錢都是一點一點虧的,賺錢都是一把賺來的。所以說還是要研究到位,要下功夫,功夫在盤外,不在電腦中,不在K線中。要下功夫,深入到田間地頭,深入到廠礦企業(yè)。做研究,和建高樓大廈一樣,要從打地基開始! 只要研究方法對路,理念正確,思路對頭,堅持理性,摒棄感性和慣性,成功只是時間問題。當然也有運氣在里面,但是時間長了,運氣是一定會有的。錢是長眼睛的,只要你辛勤付出,時間足夠長,錢就會跑你那里去了,這就是運氣。只要找的路對,就能走到你想要到達的地方! 筆錄整理:華泰期貨北京研究所 責任編輯:七禾編輯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www.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lián)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 七禾網 | ![]() 沈良宏觀 | ![]() 七禾調研 | ![]() 價值投資君 |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 七禾網APP蘋果 |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 傅海棠自媒體 |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